僰人悬棺图片(僰人悬棺,可以搜一下)

在我国四川省宜宾市、乐山市等地,分布着一种独特的古代墓葬——僰人悬棺。这些悬棺位于悬崖峭壁之上,令人叹为观止。僰人悬棺一直是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探险家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将围绕僰人悬棺展开,探讨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考古价值。

一、僰人悬棺的历史背景

僰人,又称僚人,是我国古代西南地区的一个民族。据史料记载,僰人生活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0世纪,分布范围广泛,包括今天的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地。僰人悬棺是僰人独特的丧葬习俗,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二、僰人悬棺的文化内涵

1. 僰人悬棺的形制特点

僰人悬棺多为木质结构,由棺材、棺盖、棺底和棺壁组成。棺材呈长方形,棺盖和棺底相对较薄,棺壁较厚。在棺材的两侧,通常会有雕刻或绘画,内容多为神话传说、生活场景等。

2. 僰人悬棺的丧葬观念

僰人悬棺反映了僰人对生死、灵魂的信仰。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升天,因此将棺材悬挂在悬崖峭壁之上,寓意着死者灵魂得以安息。僰人还认为,悬棺可以防止尸体腐烂,避免疾病传播。

3. 僰人悬棺的艺术价值

僰人悬棺上的雕刻和绘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作品线条流畅,造型生动,色彩鲜明,展现了僰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才能。

三、僰人悬棺的考古价值

1. 历史价值

僰人悬棺是研究僰人历史、文化、社会的重要实物资料。通过对悬棺的考古发掘,可以了解僰人的生活方式、丧葬习俗、宗教信仰等。

2. 艺术价值

僰人悬棺上的雕刻和绘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于研究古代民族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3. 科学价值

僰人悬棺的发现,为研究古代建筑、地质、气象等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僰人悬棺是我国古代西南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通过对僰人悬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僰人历史、文化,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赵守忠. 僰人悬棺[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2] 李晓峰. 僰人悬棺考古研究[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3] 王仁湘.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僰人悬棺怎么读

僰人悬棺怎么读介绍如下:

[bó rén xuán guān]。

“僰人悬棺”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境内,珙县、兴文、筠连等县境内均有分布。《珙县志》载“珙本僰地,僰人多悬棺”。早在1956年就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悬棺葬是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葬制。珙县、兴文与云南接壤,为古西南夷腹地,汉武帝开夜郎,置犍为郡时属僰道县。

僰人悬棺简介

明代以前的古代崖葬墓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集中在麻塘坝和苏麻湾两地。以将死者的棺木放置在悬崖绝壁上为特征。共保存有悬棺265具,是目前国内保存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置棺高度,一般距离地表10米~50米,最高者达100米。置棺方式,一为木桩式,即在峭壁上凿孔2~3个,楔入木桩以支托棺木;

二是凿穴式,即在岩壁上凿横穴或竖穴,以盛放棺木;三是利用岩壁间的天然洞穴、裂缝盛放棺木。棺木头大尾小,多为整木,用子母扣和榫头固定。采用仰身直肢葬,麻布裹尸身,随葬品置脚下两侧,多寡不定,有陶瓷器、木竹器、铁器和麻织品,其中麻织品最多,有少量的丝织品。悬棺葬的族属,学术界争议颇大。其时代,上限未知,下限为明代。

麻塘坝悬棺

珙县僰人悬棺的核心部分。在珙县洛表镇西南麻塘坝。坝东西宽300米~500米,南北长约1000米,螃蟹溪从坝中穿流而过,溪岸东西对峙着21座连绵起伏的山崖,悬棺就分布今绝壁上。现存223具,以木桩悬棺为主。置棺高度一般在20米~60米,高者达100多米。绝壁上还有密如蜂眼的桩孔遗迹和红色彩绘岩画200多幅。

岩画内容丰富,有骑射、舞蹈、杂技和各种动物、武器、几何图形等,形象古朴生动。其余悬棺葬遗迹也有类似岩画。麻塘坝悬棺相对集中在棺材铺、狮子岩、九盏灯、大洞口、邓家岩、三仙洞、珍珠伞和老鹰岩等处。

古代崖葬墓群,僰人悬棺,是如何修建的

在古代的墓葬群当中,最为特殊的就属崖葬,这种埋葬方法是将棺木放置在悬崖外面,棺木裸露在外,古人称之僰人悬棺 ,因为最早采用这种方式的便是生活在四川珙县、兴文 一代的西南古代民族僰人,至于这这棺材是如何放上去的?存在几种说法,一种是利用洪水说,一种是利用滑轮说,一种是利用栈道说,一种是利用土堆说,比较之下利用滑轮说的可能性最大,

一、利用洪水的时候进行悬挂,

四川一带的僰人悬棺,主要是在悬崖两端,而悬崖底部便是湍急的河流,便有人提出,在过去的时候河水水面位置比现在要高,加上涨洪水的时候,水位会更加之高,而当时的人就在水的下游设置栏坝,将水位人为推高到一定的高度,然后再将棺材放到相应的高度上后,再把人为修建的水坝拆除,这样棺木就悬挂在高处,经过专家考察之后,发现河流下游比较宽阔不适宜建设水坝,并且有些棺木所在的位置,决定了水坝的工作量极其繁重,当时的劳动力无法达到,

二,利用土堆说,

有人提出,是采用类似于中国古代墓葬的堆土形式形成的,就是将河流人为截断,然后在悬崖底部推填土石形成一个陡坡,然后再将棺木运至悬崖选定的位置,完成之后再将封土撤去,但这种学说很快就被推翻,因为墓葬的附近无法找到这样多的泥土,而且这个劳动量需要调集众多人口,花费时间巨多,而从出土的文物来看,许多墓葬主人属于平凡普通人,

三、利用栈道说

还有人从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中得到启发,说会不会是利用栈道将棺木送上高处之后再将栈道撤除,这样就形成了棺木挂在悬崖高处的景象,但是经过现场考察,没有发现任何留下栈道的迹象,

四、是利用滑轮说,

悬棺并不是在四川才有,在中国其他11个省、直辖市都有,其中在江西的龙虎山也有,在80年代,为了解开这个谜团,上海同济大学与江西贵溪市博物馆联合成立了一个“中国悬棺课题组”通过走访相关的省市,寻访年长的老人,然后得知棺材是用天车吊上去的,课题组开始进行模拟,然后课题组进行实验,先由一人到达悬崖高处架设天车,也就是轱辘和滑轮,然后再将另一人吊到棺木需要安放的位置,然后棺木通过船运送到天车下面,系好绳索,然后通过滑轮t动,上升到相应位置,然后已经到达预定位置的那一个人,通过挂杆,将棺木牵引到指定位置,然后除去绳索,这样做花费的的时间和人力相比之下极少,可行度极高,但是在悬崖顶端架设天车,必定要在石头上留下痕迹,可是暂时没有发现痕迹,倒是通过考古发现,当时的人们的确是使用了绳索,可是具体是怎样正确使用的?还需要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发现,

僰人是中国西南的一个古代民族,在先秦时期,他们就一直生活在西南地区,由于当时中央政府的相关政策,迫使他们发动过几次起义,到了明朝的时候,明军进行围剿,僰人被消灭,再也不见文字记载,

僰人悬棺为何置于万仞绝壁

从春秋时期到明代万历年间长达2000年的时间里,特立独行的少数民族——僰人一直我国四川南部的珙县境内耕作、生息、繁衍。在明神宗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的“僰汉大战”之后,这个部落从此就神秘地销声匿迹了,他们留给世间的只有高悬在离地高达百米的断壁悬崖上的265具棺材。

这些高高在上的“僰人悬棺”总重超过干斤,都是用质地坚硬的整木雕凿而成。其外形主要有船形和长方形两种。葬地的形势各异,归葬的个体方式也略有差别:或于崖壁凿孔,椽木为桩,尺棺就置放在崖桩拓展出来的空间;或在约壁上开凿石龛,尸棺置入龛内;或利用悬崖上的天然岩沟、岩墩、岩洞置放尸棺……

僰人为何要把棺木高悬于千仞绝壁之上呢?

专家们认为,按古僰人的意思,悬棺入云,是吸日月之精气。从科学上来说,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由于长期居住在山水之间,他们对山水产生无比崇高的感情,死后葬在靠山临水的位置表明亡灵对山的依恋和寄托之情。至于把棺木放得很高,那是因为高处可以防潮保尸,并可以防止人兽的侵扰。

可是在无路可走,异常陡峭的石壁,古人又是怎样将这些悬棺放置到悬崖峭壁上的呢?对此众说纷纭。

“栈道论”认为,悬棺是通过修栈道运到悬崖上的洞穴中的。但工程量十分浩大,距地面几十米乃至上百米,这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人口稀少的古代西南地区是不可能的。

“吊装论”认为悬索下柩可以解决千斤之物如何挂上悬崖的问题。僰人先找到安葬洞口,在洞口前架设数米长的栈道,棺木在峰顶就地制成,装殓死者后吊坠而下至洞口,再由人推进洞去。但山顶到涧谷一般均有一二百米,古人是用什么机械将悬棺放到洞穴口,又是如何将棺木推进洞穴的?

悬棺充满了神秘色彩,它作为文化发展史中的一个奇迹,载满了僰人的智慧。僰人为何悬棺而葬?在刀耕火种的那个年代他们又是如何置棺高悬?僰人的后来又有什么故事?这些谜没有人能够解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致远行

    本文地址:https://www.mydack.com:443/lvyouzixun/8999.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