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观园,这座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古典园林,是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瑰宝,也是《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自清代以来,大观园便以其独特的园林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本文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北京大观园与红楼梦大观园的风采。
一、北京大观园:园林艺术的瑰宝
1. 历史渊源
北京大观园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原为恭王府花园。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恭王府花园也遭受严重破坏。1900年,恭亲王奕訢将花园捐献给朝廷,成为皇家园林。1921年,恭王府花园正式对外开放,更名为北京大观园。
2. 园林特点
北京大观园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区域。园内建筑风格独特,以江南园林为蓝本,融合了北方园林的雄浑大气。园中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假山奇石、花木繁茂,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3. 文化内涵
北京大观园不仅是一座园林,更是一部历史长卷。园内建筑、景点、文物均与《红楼梦》密切相关。如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等,均为《红楼梦》中人物的居所。园内还收藏了大量与《红楼梦》相关的文物、书画、古籍等,为研究《红楼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二、红楼梦大观园:小说中的园林梦
1. 小说背景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爱情悲剧。大观园作为小说的重要场景,贯穿了整个故事。
2. 大观园特点
红楼梦大观园是一座虚构的园林,但作者曹雪芹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现实中的园林景观,使大观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园内建筑、景点、花木等均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如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等,均为小说中人物的活动场所。
3. 文化价值
红楼梦大观园作为小说的重要场景,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它不仅展现了古代园林艺术的魅力,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大观园也是小说中人物性格、命运的重要体现,对研究《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三、北京大观园与红楼梦大观园的异同
1. 相同点
(1)园林景观:北京大观园与红楼梦大观园在园林景观上具有相似之处,如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假山奇石等。
(2)文化内涵:两座园林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红楼梦》中的故事、人物、诗词等。
2. 不同点
(1)历史渊源:北京大观园是现实中的园林,而红楼梦大观园是虚构的园林。
(2)建筑风格:北京大观园融合了江南园林与北方园林的特点,而红楼梦大观园则更注重文化内涵。
北京大观园与红楼梦大观园,一座是现实中的园林,一座是小说中的园林梦。它们在园林艺术、文化内涵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成为了我国园林文化的重要代表。如今,北京大观园已成为游客们游览的热点,而红楼梦大观园则成为了人们心中永恒的园林梦。让我们共同领略这两座园林的魅力,感受穿越时空的园林之梦。
红楼梦与北京的大观园是什么关系
大观园-红楼梦众人 ————在红楼梦中, 大观园是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中为贾元春省亲修的别墅,元春看了后作诗形容:“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大观园是一个大型仿古建筑群和现代园林。位于淀山湖的东岸,分东、西两大景区。东部以上海民族文化村、梅花园、桂花园为主要景观。西部则是根据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笔意,运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手法建成的大型的仿古建筑群体。
东部景区面积9公顷,古典建筑近8000平米,有大观楼、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稻香村、秋爽斋、紫菱洲、藕香榭、滴翠亭等20多个建筑群。室内陈设华丽雅致,园内古树名木与朱柱粉墙相互衬托,兼有皇家林苑气派和江南园林秀丽风格。园中的一草一木无不完美地再现了《红楼梦》的优美意境。
大观园东部栽树木100公顷共34万株,另有“梅坞春浓”、“柳堤春晓”、“金雪飘香”、“群芳争艳”等景点。其中“梅坞春浓”是上海地区赏梅的最佳处。1996年又新建了具有浓郁西南少数民族风情的“上海民族文化村”。
颐和园-乾隆,慈禧太后————在北京的西北郊,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为我国四大名园之一。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1750),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侵略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改名颐和园。光绪二十一年工程结束,是慈禧太后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的。光绪二十六年又遭八国联军破坏,翌年修复。全园可分为宫廷区和苑林区。
颐和园是当时“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太后长期居住的离宫,兼有宫和苑的双重功能。因此,在进园的正门内建置一个宫廷区作为接见臣僚、处理朝政的地方。宫廷区由殿堂、朝房、值房等组成多进院落的建筑群,占地不大,相对独立于其后的面积广阔的苑林区,二者既分隔又有联系。
苑林区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万寿山东西长约1000米,高60米。昆明湖水面约占全园面积的78%,湖的西北端绕过万寿山西麓而连接于北麓的“后湖”,构成山环水抱的形势,把湖和山紧密地联成一体。
留园在苏州阊门外,留园是明万历年间太仆徐泰时建园,时称东园,清嘉庆时归观察刘恕,名寒碧庄,俗称刘园。同治年间盛旭人购得,重加扩建,修茸一新,取留与刘的谐音改名留园。科举考试的最后一个状元俞樾作《留园记》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齐名,为全国“四大名园”。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拙政园-王献臣,文征明,王心一,张履谦———— 拙政园位于苏州古城区东北娄门内的东北街。园林占地面积约4.1公顷(不包括管理、花圃用地约0.67公顷)。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由御史王献臣始建。在以后的四百余年间,沧桑变迁,屡易其主,几度兴废,原来浑然一体的园林演变为相互分离、自成格局的三座园林。
早期王氏拙政园,有文征明的拙政园“图”、“记”、“咏”传世,比较完整地勾划出园林的面貌和风格。当时,园广袤约13.4公顷,规模比较大。园多隙地,中亘积水,浚沼成池。有繁花坞、倚玉轩、芙蓉隈及轩、槛、池、台、坞、涧之属,共有三十一景。整个园林竹树野郁,山水弥漫,近乎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天然野趣。 经历—百二十余年后,明崇初四年(公元1631年)已荡为丘墟的东部园林。归侍郎王心一所有。王善画山水,悉心经营,布置丘壑,并以陶潜“归田园居”诗,命名此园。该园有放眼亭,夹耳岗,啸月台,紫藤坞,杏花涧,竹香廊等诸胜。可分为四个景区。中为涵青池,池北为主要建筑兰雪堂,周围以桂、梅、竹屏之。池南及池左,有缀云峰、联壁峰,峰下有洞,曰“小桃源”。步游入洞,如渔郎入桃源,桑麻鸡犬,别成世界。兰雪堂之西,梧桐参差,茂林修竹,溪涧环绕,为流觞曲水之意。北部系紫罗山、漾荡池。东甫为荷花池,面积达四五亩,中有林香楼。家田种秫,皆在望中。
乾隆初年,拙政园东部园林以西又分割成中、西两个部分。
西部现有布局形成于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由张履谦修葺,改名“补园”。遂有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宜两亭等景观。又新建三十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装修精致奢丽。
个园-黄至筠———— 清代扬州曾有“园林甲天下”之誉,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优秀的古典园林,其中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要算座落在古城北隅的“个园”了。1988年个园被国务院授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园由清代嘉庆年间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的旧址上扩建而成。园虽不大,但处处体现出造园者独具匠心之处,值得一提的是个园的叠石艺术,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春、夏、秋、冬”四景。个园是一处典型的私家住宅园林。从住宅进入园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月洞形园门。门上石额书写“个园”二字,“个”者,竹叶之形,主人名“至筠”,“筠”亦借指竹,以为名“个园”,点明主题。园门两侧各种竹子枝叶扶疏,“月映竹成千个字”,与门额相辉映;白果峰穿插其间,如一根根茁壮的春笋。主人以春景作为游园的开篇,想是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含意吧!透过春景后的园门和两旁典雅的一排漏窗,又可瞥见园内景色,楼台、花树映现其间,引人入胜。进入园门向西拐,是与春景相接的一大片竹林。竹林茂密、幽深,呈现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
避暑山庄-康熙,乾隆————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距离北京230公里。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园林,占地面积564万平方米,宫墙周长约20华里,比北京颐和园大了近一倍。宏伟美丽的园林和园外汉、蒙、藏等不同民族风格的寺庙使承德市成为我国北方著名的旅游城市。
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成于乾隆五十五年,历时87年,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为我国著名的古代帝王宫苑,这座规模宏大的园林拥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100余处。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山区占了整个园林面积的4/5。从西北部高峰到东南部湖沼、平原地带,相对等差180米,形成了群峰环绕、色壑纵横的景,山谷中清泉涌流,密林幽深。当年利用山峰、山崖、山麓、山涧等地形,修建了多处园林、寺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遥相对立的两个山峰上的亭子,一个叫“南山积雪”,一个叫“四面云山”。在亭子上远眺,山庄的各风景点,山庄外的几座大庙,以及承德市区,周围山上的奇峰怪石,都可以一览无余。在另一座山峰上还有一座亭子叫“锤峰落照”,在这里磬锤峰首先映入眼帘,每当夕阳西照,磬锤峰被红霞照得金碧生辉,故名“锤峰落照”。 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可分成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宫殿区的主要建筑宫殿区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帝后居住的地方,包括“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已毁)四组建筑。正宫是宫殿区的主体建筑,包括9进院落,分为“前朝”、“后寝”两部分。主殿叫“澹泊敬诚”,是用珍贵的楠木建成,因此也叫楠木殿。各种隆重的大典都在这里举行。其后的殿堂分别叫“四知书屋”、“烟波致爽”、“云山胜地”等,是皇帝处理朝政、读书和居住的地方。湖区虽然没有颐和园的昆明湖那么大,但是由于洲岛错落,湖面被长堤和洲岛分割成5个湖,各湖之间又有桥相通,两岸绿树成荫,显得曲折有致,秀丽多姿。湖区的风景建筑大多是仿照江南的名胜建造的,如“烟雨楼”,是模仿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的形状修的。金山岛的布局仿自江苏镇江金山。湖中的两个岛分别有两组建筑,一组叫“如意洲”,一组叫“月色江声”。“如意洲”上有假山、凉亭、殿堂、庙宇、水池等建筑,布局巧妙,是风景区的中心。“月色江声”是由一座精致的四合院和几座亭、堂组成。每当月上东山的夜晚,蛟洁的月光,映照着平静的湖水,山庄内万籁俱寂,只有湖水在轻拍堤岸,发出悦耳的声音,“月色江声”的题名便是由此而来。
平原区主要是一片片草地和树林。当年这里有万树园,园内有不同规格的蒙古包28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御幄蒙古包,直径达7丈2尺,是皇帝的临时宫殿,乾隆经常在此召见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宗教首领和外国使节。
山庄的西部和北部是山区,这里,峰奇石异,林木繁茂,气候十分荫凉,比承德市区低4-5度,来此尽可体会避暑之情趣。另有棒锤区、蛤蟆石等奇景。
上海大观园和北京大观园区别
说到这个上海大观园,相信很多朋友对于这个地方并不是很熟悉。而且再加上还有一个北京大观园,这两个大观园之间有什么区别?对此肯定有很多游客都有很多疑惑,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解答一下关于上海大观园和北京大观园区别!
1、上海大观园和北京大观园区别
占地面积不一样,地理位置不一样。
大观园在设计上与北京大观园明显不同的是上海大观园利用江南水乡的特点在园中布置了大面积人工湖泊。
2、上海大观园
上海大观园是根据中国清代名著《红楼梦》的描写设计而成的大型仿古园林 。园林建筑群由上海园林院梁友松主持规划设计。 总体布局以大观楼为主体,由“省亲别墅”石牌坊、石灯笼、沁芳湖、体仁沐德、曲径通幽、宫门、“太虚幻境”浮雕照壁、木牌坊等形成全园中轴线。西侧设置怡红院、拢翠庵、梨香院、石舫。东侧设置潇湘馆、蘅芜院、蓼风轩、稻香村等20多组建筑景点。上海大观园于1980年工程未完成时已接受游客访问,从1988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共接待了国内外来宾近2000万人次。上海大观园曾荣获国家建筑鲁班奖,上海40周年十佳建筑,十佳休闲新景点,新中国50周年上海优秀建筑,上海十大旅游特色园林,上海市七大文明公园,国家建设部全国风景名胜区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3、北京大观园
北京大观园是一座再现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大观园”景观的仿古园林,位于宣武区南菜园(市区西南隅护城河畔)。原址为明清两代皇家菜园,明代曾在此设“嘉疏署”。1984年为拍摄电视剧《红楼梦》,经红学家、古建筑家、园林学家和清史专家共同商讨,按作者在书中的描述,采用中国古典建筑的技法和传统的造园艺术手法建造。园中的园林建筑、山形水系、植物造景、小品点缀等,均力图忠实于原著的时代风尚和细节描写,《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为贾府大小姐元春而建的省亲别墅,因此园中定期举办“元妃省亲”古装表演。
“大观园”之争
“大观园”之争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我国继《西厢记》,《牡丹亭》和《金瓶梅》等名著后,又一座用文学艺术语言描绘的古典园林。它曲折奇幻,瑰丽多姿。既有现实生活中美景,又有梦境中的仙境。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艺术环境和背景场所,也是反映作品思想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楼梦》不仅是人人喜读的文学名著,也是中外园林家所钟爱的园林名著。
关于大观园的原型,多年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北京恭王府是大观园的蓝本,有人说大观园是南京小仓山的随园。遗憾的是没有确切的证据能证明哪里是大观园的原型。绝大多数的人士倾向于“大观园”是一个南北名园的综合,除了北京恭王府,对于苏州、扬州、南京等处的园林都有所借鉴与掺入。曹氏以独具的艺术匠心和出神入化的笔墨,描绘出了“天上人间诸景备”的理想园林。
20世纪80年代,上海与北京两处“大观园”终于再现了《红楼梦》的意境。两座具有文学色彩的园林景观,其创作源泉都是《红楼梦》。红学家们称道是“红楼梦外又生一梦”,海外学者认为是“红学研究的一大突破。”
上海大观园位于上海西南部青浦县淀山湖畔,1979年筹建,1985年10月基本建成开放。面积9公顷,古典园林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有“省亲别墅”,怡红院、潇湘馆等二十余个景点,因地制宜地渲染江南水色,将自然风光与人工园林造景巧妙结合起来,又不拘泥于原著布局,兼有皇家林苑和江南园林的风格。
北京大观园位于北京市西南隅护城河畔,原南菜园公园。它更忠于原著的时代风尚和神韵。1984年初建,1985年陆续开放,1988年基本建成对外开放。其设计采取清代北京园林建筑的风格,兼有南方古典园林之精华。面积12.5公顷,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全园包括庭院景区、自然景区、自然风景区、佛寺尼庵区和殿宇景区,共40个景点,再现了古代帝王贵族的富丽奢华。
这一南一北大观园,是文学与园林的有机结合,再现了“大观园”的境界。然而,现实园林的“大观园”与曹雪芹文学创作的“大观园”相比较,无疑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其艺术效果也有一定的欠缺。文学艺术毕竟给人以宽阔的想象空间,读了《红楼梦》,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大观园的概括,而现实中的“大观园”仅仅是园林家、红学家、史学家心目中大观园的再现,是无法代表成千上万的读者的。这也如同许多古典名著不能轻易搬上银幕一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致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