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少林寺简介(莆田南少林寺简介)

南少林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和武术文化摇篮。自唐末五代以来,南少林寺历经风雨,见证了中华民族武术文化的辉煌。如今,南少林寺已成为世人瞩目的文化符号,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本文将带您走进南少林寺,探寻其千年武术文化的瑰宝。

一、南少林寺的历史渊源

南少林寺始建于唐末五代时期,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据《南安县志》记载,南少林寺原名“少林寺”,因地处南方,故称为“南少林寺”。南少林寺的创建与佛教禅宗六祖慧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慧能曾在南少林寺修行,并传授禅宗心法。此后,南少林寺逐渐成为禅宗的重要发源地。

二、南少林寺的武术文化

南少林寺是我国武术文化的瑰宝,其武术流派众多,技艺精湛。据《少林拳谱》记载,南少林寺共有十八门拳法,包括少林拳、罗汉拳、太祖拳等。这些拳法既有实战性,又有观赏性,深受世人喜爱。

1. 少林拳:少林拳是南少林寺最为著名的拳法,以刚猛、快速、灵活、多变著称。少林拳讲究内外兼修,注重气功、拳法、器械、内功等方面的修炼。少林拳在历史上多次参与抗击外敌的战斗,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2. 罗汉拳:罗汉拳是南少林寺的另一门著名拳法,以刚劲、朴实、实用为特点。罗汉拳注重实战,动作简单易学,适合大众练习。

3. 太祖拳:太祖拳是南少林寺的又一拳法,以刚猛、勇猛、豪放为特点。太祖拳在历史上广为流传,成为我国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南少林寺的佛教文化

南少林寺不仅是武术文化的摇篮,还是佛教文化的圣地。寺内供奉着众多佛像,包括释迦牟尼佛、药师佛、观世音菩萨等。寺内还有许多佛教经典,如《金刚经》、《心经》等。

四、南少林寺的现状与发展

近年来,南少林寺在传承武术文化、弘扬佛教精神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寺内设立了武术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武术人才。南少林寺还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将中华武术推向世界。

南少林寺,这座千年古刹,承载着中华民族武术文化的瑰宝。在这里,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武术的刚猛与柔美,还能领略到佛教的庄严与慈悲。让我们共同走进南少林寺,感受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南少林寺的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百多年前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党人陶成章在他的《教会源流考》一书中曾经说过“福建也有少林寺,然与河南少林寺不同。另外,清末以来,一本在广大习武者中产生极大影响的《少林拳术秘诀》在它的第十二章中也记载,当时国内有两座少林,一座在宗中,一座在闽中。

泉州南少林寺

泉州少林寺,又名镇国东禅寺,俗称南少林,位于泉州清源山 东麓,相传为曾救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闽所建。泉州南少林始建于唐朝,兴盛于两宋,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经历几度兴废,史迹犹存。

据历史记载,中国的少林寺,差不多有10处之多。最有名的当属河南登封少林寺,建寺最早、影响最大。其次是福建省泉州市东门外的泉州东禅少林寺。在中国武术发展中的贡献,也以这二者为最,传奇故事颇多。福建泉州东禅少林寺,相传为唐初嵩山少林寺武僧智空入闽所建,址在清源山之东岳山麓,一向为我国南禅及南少林武术之中心,声名远播。

自唐宋元明清以来,历经三废三兴。

据清代《西山杂志》记载,唐天佑元年(公元907年),“少林寺反王审知附梁,被毁”;

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诏修;

南宋景炎元年,“清源少林寺千僧反蒲寿庚之降元”,千僧抗元,少林寺再次被毁;

明洪武十年,州官黄立中“疏奏朝廷,敕修少林寺”;

明代,泉州抗倭名将俞大猷回传少林剑技棍法到嵩山少林寺;

清乾隆二十八年,泉州少林寺因反清复明第三次被毁,火烧少林寺之后,少林寺和尚至善法师避祸民间,继续招收少林弟子,反清复明。部分武僧逃入德化避难;

乾隆年间,一代武林宗师洪熙官进了泉州少林寺,拜至善禅师为师,继续发展南少林拳。后来他在广东佛山习武、开馆授徒,培养出了南少林拳王黄飞鸿,后又由黄飞鸿弟子传至香港,并远播东南亚及美国等地。

1992年10月在原址重建,至1997年成大雄宝殿、五观堂及僧舍。2002年开始在大雄宝殿正前方复建天王殿。此为泉州南少林寺的第四次重建。

2004年,金庸大侠泉州之旅,为少林寺题下了:“少林武功,源远流长,传来南方,光大发扬”十六字,随后的金庸新版武侠小说里的南少林皆定改为泉州南少林。

南少林寺简介

关于福建南少林寺,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一百多年前的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陶成章在其著作《教会源流考》中提到,福建存在一座与河南少林寺不同的寺,但并未明确指出具体位置。《少林拳术秘诀》这一广为习武者推崇的书籍中,也提及国内有两座少林,一座在宗中,一座在闽中,同样未详述具体位置。

对于福建南少林寺的具体位置,直到唐豪先生在民国年间进行专门考察后,武术界对此的讨论仍然不多。然而,1984年至1996年间,泉州、莆田和福清等地纷纷通过媒体宣称发现了南少林寺的踪迹,并在一些重要场所如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新闻发布会,使得这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再次成为社会文化讨论的热点。

扩展资料

南少林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始建于唐代,毁于战乱。近年经考古工作者调查、考证和考古挖掘,在1993年6且4日,在福清市东张镇少林自然村,找到了少林寺遗址。又经福建省、福州市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诸如遗址中发现“少林院”、“少林”等石刻铭文,以及石桥、石盂、石槽、石碾(药臼)、石碑、石础、石舂臼、石磨、石香炉、瓷器、钱币、铜镜,还有和尚墓塔等上千件文物,不胜枚举使少林寺遗址得到科学的验证。这一争论多年的历史悬案,终于有了圆满的答案。

南少林寺简介(南少林寺)

南少林寺位于莆田县西天尾镇九莲山林山村,距市区约17公里。始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557年),至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此寺已形成很盛的武风,成为我国东南沿海武术活动的中心。相传河南嵩山少林寺13武僧帮助唐太宗统一中国后,唐太宗赐于“僧兵”,并准许在全国各地建立十座分寺。据考,莆田县九莲山的林泉院,就是少林寺十座分寺中较早创建的分寺之一。因为规模宏大(占地约三万平方米),武风鼎盛,影响南中国,故称之为南少林寺。据考,该寺于清初被清兵焚毁。

1986年至1988年,莆田县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这座湮灭了几百年的寺院遗址。经过认真发掘,发现了5个刻有“僧兵”、“诸罗汉浴煎茶散”等文字的北宋石槽。史载,只有少林寺才能冠之以“僧兵”二字。据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1990年12月,福建省考古队对九莲山寺院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真觉大师 革隹 堤之塔、林泉院、天佑”唐代石刻和“长兴四年岁次癸巳正月”等字样的南唐陶质鸱尾等珍贵的历史文物。

全国的少林寺中,河南登封的嵩山少林寺是第一座。元代时,嵩山少林寺主持褐裕还曾在和林、蓟州、长安、太原、洛阳分建五座少林寺,现均已不存。还有一座,就是位于泉州府城仁风门外、东岳山麓的泉州少林寺,也称南少林寺。

泉州南少林寺是一个庞大建筑群体,东至东岳山麓,西至东门护城河,南至东湖,北至伊斯兰墓地。现存的东禅少林寺仅是泉州南少林寺的一小部分。据清·蔡永蒹《西山杂志》记载,十三空之智空入闽中,建少林寺于清源山麓,凡十三落,闽僧武派之始焉。寺宇筑清源,十进山门万丈垣,百顷田园三岭地,千僧技击反王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致远行

    本文地址:https://www.mydack.com:443/lvyouzixun/13759.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