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南越王墓(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我国广东省广州市,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汉代王陵之一。这个墓穴不仅见证了西汉王朝的辉煌,也揭示了南越国神秘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历史的秘密花园,探寻其中的奥秘。

一、墓穴的发现与发掘

西汉南越王墓的发现,始于1983年。当时,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意外发现了这个古墓。经过考古发掘,这座墓穴被确认为西汉南越王赵眘的陵墓。

二、墓穴的结构与布局

西汉南越王墓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部分包括墓道、墓室、墓碑等;地下部分则由墓室、墓道、陪葬坑等组成。

1. 墓道:墓道是连接地面和墓室的一段通道,全长约60米。墓道两侧摆放着石雕武士、石兽等陪葬品。

2. 墓室:墓室位于墓道尽头,是放置南越王赵眘棺椁的地方。墓室分为前后两室,前室为前室,后室为后室。后室中央放置着南越王的棺椁,周围摆放着各种陪葬品。

3. 陪葬坑:陪葬坑位于墓室两侧,共有18个。陪葬坑内放置着各种陪葬品,如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等。

三、墓穴的陪葬品

西汉南越王墓的陪葬品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南越国的社会风貌和丧葬习俗。

1. 陶器:陶器是墓穴中数量最多的陪葬品,主要有罐、壶、盘、碗等。这些陶器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反映了当时南越国的制陶技艺。

2. 瓷器:瓷器是西汉南越王墓的又一重要陪葬品,主要有青瓷、白瓷、黑瓷等。这些瓷器造型独特,釉色光亮,展现了当时南越国的制瓷工艺。

3. 青铜器:青铜器是墓穴中的高档陪葬品,主要有青铜剑、青铜矛、青铜钺等。这些青铜器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体现了当时南越国的青铜文化。

4. 玉器:玉器是墓穴中的珍贵陪葬品,主要有玉璧、玉佩、玉琮等。这些玉器雕刻精美,寓意深刻,反映了当时南越国的玉文化。

四、墓穴的历史价值

西汉南越王墓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证实了南越国的存在:西汉南越王墓的发现,为研究南越国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证实了南越国的存在。

2. 揭示了西汉王朝的丧葬习俗:西汉南越王墓的陪葬品,反映了西汉王朝的丧葬习俗,为研究西汉王朝的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3. 展现了南越国的文化特色:西汉南越王墓的陪葬品,展现了南越国的文化特色,为研究南越国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五、参观西汉南越王墓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市越秀山南麓,是一座集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博物馆。游客可以在这里参观墓穴、了解南越国的历史,感受西汉王朝的辉煌。

总结

西汉南越王墓是一座历史的秘密花园,它见证了西汉王朝的辉煌,也揭示了南越国的神秘。这个墓穴不仅让我们领略了古代文明的魅力,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我国的历史和文化。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历史的秘密花园,探寻其中的奥秘吧!

西汉南越王墓的修建年代

分类:人文学科

解析:

南越王墓是西汉早期建都番禺的南越国第二代王、秦统一岭南的将领赵佗之孙、自称文帝的赵眛的陵墓,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赵眛,史书称赵胡,公元前137——122年(汉武帝建元四年至元狩元年)在位,约16年。赵眛在位期间和称“南越文帝”,死后谥曰南越文王。这一时期,南越国名为汉朝藩属,实则保持独立王国的地位。

全墓由750块大石砌建,分前朝后寝两部分,共7室,前部三室为前室和东、西耳室;后部四室为主棺室、东西侧室及后藏室。由两道石门隔开,各室有各自的功能。

西汉南越王墓的墓地殉葬

所谓殉葬就是用活人陪葬。在奴隶社会里,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不当人看待。南越王墓共发现15具人殉。前空1具,身份是”景巷令”;东耳室1具与乐器同出,可能是乐伎;东侧室有4具“夫人”;西侧室有7具与厨房用具同出,可能是厨师或杂役奴仆;墓道中有2具,其中1具置于斜坡尽头处,可能是卫兵,另1具在外藏椁中,可能是车夫。经专家鉴定,殉人多是被击砸后脑致死的,可见人殉是十分残酷的。我国已经发掘的西汉陵墓中,除南越王墓外,都没有发现有活人殉葬的现象,应是南越国偏居岭南,仍保留奴隶制社会人殉习俗的缘故。在我国的商周奴隶制社会也普遍有人殉的,例如,在河南安阳的商代墓葬就普遍有人殉,有些贵族墓甚至多达90人。墓主都是奴隶主,人殉多是妻妾、近侍或仆人。

在位于主墓室南部的入口处发现了一具奇特的殉人骸骨,年代久远,已经腐朽,只留下残缺不全的椎骨、肋骨和几颗牙齿。但就是在这些残缺不全的骸骨之上,考古队员发现了铜镜、带钩等珍贵器物,在近旁还发现了一枚龟钮鎏金方形铜印,边长2.4厘米,高1.7厘米,阴刻篆书“左夫人印”四字,龟钮腹下镂空,作为穿系绶带之用。专家推测这是殉葬的左夫人的遗物。根据遗骸周围痕迹,初步判断她入殓时使用漆木棺材,内部涂有红漆,外部为黑漆作底上施彩绘,明显可见其地位等级较高。在左夫人印出土之后,又发现2枚夫人印,其中一枚上篆刻“泰夫人印”,另一枚因为字迹残损,只能辨别出“夫人印”三字,首字只剩一个“口”部,因此有人推断这可能是“部夫人印”,意即小夫人。但是学者许国彬认为此字应为“否”字,因为中国古代均信奉阴阳,“泰”为八卦延伸六十四卦象之一,乾上坤下,表示安定,意寓“天地高而万物通”,与之相对的卦象为“否”,坤上乾下,泰与否是一种对立调和,表示事物发展的平衡,因此有“否极泰来”之说。由此来看,与“泰夫人”对应的为“否夫人”,也就合情合理了。

既然存在左夫人印,那么根据封建礼制,应当还存在一个右夫人。果然,在东侧配室中的一堆金玉组饰之上,人们发现了一枚精美的龟钮金印,其上的篆文赫然写着“右夫人玺”4个字。在这枚金玺附近,又接连找到1枚象牙质阴刻篆文“赵蓝”两字的印章和3枚字迹模糊的其他玉印。这些“夫人”印章的出现,引发了学者的争论,有人认为,根据“右贵左卑”的观念,以及右夫人印玺为黄金所制,再加上古代汉语中“泰”通“大”,由此可以排列出几位夫人的尊卑顺序依次应为:右夫人,左夫人,泰夫人,部夫人。

但是也有考古学家认为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汉制皇室习俗之中,“正配”称作“皇后”,“妾皆称夫人”,另外在所有殉葬发现之中,帝王的正配妻室除了合葬之外,均无殉葬的先例,而南越王墓之中这位右夫人除了携带的印玺为金质较为特殊外,并无特殊棺椁制式。据此,这部分学者们认为仅仅凭借一枚金玺,并不能对这位女人的身份进行过多判断,而只能认为是南越国的一种特殊风俗罢了。

南越王墓有哪些文物

1983年6月8日,一位民工在为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宿舍楼工程挖地基时,铁镐挖着了一块石板,后经闻讯赶来的广州市文管所考古队员勘探,发现地板下竟是一座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的南越王陵墓。

这座不同寻常的墓,四壁彩绘斑斓,一侧的东耳室中,竟然整体地摆放着从未在广州发现过的编钟、编磬,一根有彩绘的漆木钟架还在编钟之上。旁边则是排列有序的铜提筒等。西耳室内则塞满器物,过道中,几十个小铜鼎,捆绑成束的铜勺和成堆的小陶罐、小陶鼎等有次序地排列着……

据《史记》、《汉书》等史书记载,南越国创建者赵伦曾是秦始皇平定岭南的一员战将,后任南海郡龙川县县令。秦末,南海郡尉任嚣病逝后,赵伦代理南海郡尉职务,公元前204年,赵伦发兵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后,建立了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

汉高祖刘邦在公元前202年统一中原建立汉朝后,说服赵伦向汉称臣。赵伦接受了封赠,并在今越秀山上筑“越王台”。赵伦于公元前137年去世,因儿子及长孙已逝,遂由次孙赵昧继承王位,为第二代南越王,赵昧即今西汉南越王墓墓主。到第五代南越王时,南越国丞相吕嘉发兵叛汉。汉武帝派路博德和杨仆二位将军统领10万水陆大军征讨南越国,南越国随之灭亡。

这座地处广州越秀山旁的象岗山上的越王墓于8月25日正式开始发掘。这是一座凿山为室的石室墓,建造在象岗山的腹心深处。陵墓坐北朝南,采用竖八凿洞的方法构筑而成。平面呈“土”字形,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按前朝后寝的布局,共分7室。前部三室为前室和东、西耳室;后部四室为主棺室、东西侧室及后藏室。墓内随葬品,达1000多件(套)。计有金、银、铜、铁、陶、玉等十余种。在出土的文物中有许多稀世珍宝,如金印、玉器和礼器等。

在我国先秦时代,印章大都称为玺。只是到了秦始皇时才规定只有皇帝的印称玺,一般的只能称印。在汉代,除皇帝外,皇后、诸侯王等最高级贵族的印也称玺。

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古印最为引人注目。此次共发现金印3枚,分别是龙钮“文帝行玺”金印、龟钮“泰子”金印和龟钮“右夫人玺”金印。其中龙钮“文帝行玺”金印因印文中有“文帝”字样,是文物中的极品。

“文帝行玺”金印,每边长31厘米,高06厘米,蟠龙钮,通钮高06厘米,重1485克,含金量98%。印面呈四字格状,阴刻“文帝行玺”4字,小篆体,书体工整,刚健有力。钮作一龙蜷曲状,龙首尾及两足分置四角上,似腾飞疾走。这枚金印铸后局部又用利刃凿刻而成,出土时印面槽沟内及印台四周壁面都有碰痕和划伤,并遗留有暗红色印泥。看得出来,此印主人生前曾多次使用过。

另一只龟钮“泰子”金印可能是赵昧父亲的遗物。该印印台长26厘米,宽24厘米,通钮高15厘米。印文阴刻小篆“泰子”二字,字体公正,四周有边栏,正中有一条竖界。

还有一枚金印是其右夫人的印。从南越王墓出土的右夫人玺及其随葬品的规格来看,右夫人可能就是王后。该印龟钮长宽215厘米,通高15厘米。阴刻篆文“右夫人玺’四字。

除此之外,还有几枚玉印,印面全为阴刻篆文。分别为“赵昧”、“泰子”、“帝印”、“左夫人印”、“泰夫人印”等。也都凿刻精工,布白匀称。

南越王墓中出土玉器240余件,包括作为葬工用的“金缕玉衣”,装饰用的11组玉佩饰和玉具剑中的首、格、璲、珌剑饰共58件,作器具用的铜框镶玉卮、铜框镶玉盖杯、玉角形杯、玉盒、铜承盘高足五杯和印章、六博子等多种实用器物,还有礼仪用玉的壁等。

金缕玉衣由2291块玉片用丝线穿系和麻布粘贴编缀而成,是我国迄今所见的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备的丝缕玉衣,又是从未见于文献和考古发现的新品种。它比世人熟知的河北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还要早10年左右,是南越国统治者崇王观念和厚葬习俗的反映,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南越王墓中共出土了71件玉璧。其中为墓主人置备的礼仪用璧有在棺室棺椁的头厢内的大壁7块,足厢中的玉璧2块,西耳室中的玉璧6块。作为葬玉用的璧主要用于铺垫尸体。

南越王墓共出土组玉佩11套,是已知的汉墓发掘中出土最多的。考古人员对这11套组玉佩进行复原组合后,发现其中最精美、最繁杂的是墓主的一套组玉佩和右夫人的两套组玉佩。

墓主组玉佩由32件不同质地的饰件组成,以玉饰为主,计有双凤涡纹青玉璧、龙凤涡纹玉璧、犀形玉磺、双龙蒲纹玉磺各工件,玉人4件,壶形玉饰、兽头形玉饰各1件,玉珠5粒,玉套环1件,玻璃珠4粒,煤精珠2粒,金珠10颗。

南越王墓出土的玉佩饰计有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金钩玉龙、鲁首衔壁、透雕凤纹牌形饰、带钩。其中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和带钩令人叹为观止。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直径106厘米,是一件雕镂精细、布局新颖、构图完整的艺术佳作。纹饰分为两区,内区为一透雕游龙,前后两爪都伸入外区,前爪托承一只凤鸟,后爪基部呈圆鼓形,显得壮健有力。外区的凤鸟婀娜多姿,回眸与龙对视。雕刻技法娴熟,栩栩如生,是难得的珍品。

龙虎并体玉带勾长188厘米,钩体扁形,钩部浮雕虎头形,钩尾雕作龙首。龙仰身昂首,张口咬一圆环;虎亦伸爪抓圆环。龙虎躯体及圆环上都饰有勾连云纹。整件器物构图奇妙,雕琢精细,构思非常绝妙。

角形玉杯出于墓主人棺椁的头箱内,由一块青白色硬玉雕成。口部椭圆,高184厘米。角形玉杯的外璧运用了圆雕镂空、高浮雕、浅浮雕、线雕等四种技法雕出了四层纹饰。杯底的端部反折向上回转,镂空成离地的云纹,环绕杯身的下部,云纹上施刻束丝纹;接着由高浮雕修琢宽体的卷云纹。杯口缘下方浅浮雕一只夔龙,尖嘴,坚耳,额上的独角像云朵一样飘出。实属玉器中的绝品。

承盘高足玉杯高17厘米,共由青玉杯、玉杯托、铜托座、承盘、木垫5个部件组成。玉杯身、座分别由两玉琢成,各钻小孔,塞入竹丁连接杯身成圆筒形,有三区不同纹饰,平底。座足饰花瓣纹,下为喇叭形。杯座之下加有一块小木承垫。铜托座平置于铜承盘的口沿上为一扁钢圈,嵌纳三条金首银身的龙,三龙张口各衔住杯托的一片花萼。最下为铜承盘。此器由5种不同质地的部件构成,组合奇巧。三龙托杯有升天的寓意,同时在墓中还出土了五色药石,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套承盘高足玉杯有可能是墓主生前用来承接云表之露,以服食药石而求长生的特殊用器。

另外,在南越王墓中还发现了青玉盒、铜框镶玉益杯和一件玉卮,玉卮为极高贵的盛酒器,出现在殉人身旁,实在难解其中的意思。

南越王墓中还出土了6件玉舞人,他们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有一个圆雕玉舞人,高35厘米,宽35厘米。舞姿曼妙生动,头向右微偏,张口,做莺歌燕舞之状。这是出土的汉代玉舞人中首见得圆雕作品。

南越王墓的随葬器物不仅品种繁多,做工精绝,而且文化内涵也相当丰富,显示出汉、越、楚、秦、齐、巴蜀、骆越、匈奴等文化与海外文化相融的特色。一墓之中有如此多样的文化遗物共存,在已发现的汉墓中相当罕见。

考古学家在南越王墓中,还发现了大大小小共51件鼎,其中铜鼎有36件,铁鼎1件,陶鼎14件,分别放置在西耳室,后藏室,东侧室和外藏椁里。

出土的这些鼎中,有一件铜鼎属楚式风格。此外,还有汉武鼎19件(其中五件为陶鼎,余为铜鼎),越式鼎31件(铜鼎17件,铁鼎1件,陶鼎13件)。所谓汉式、越式、楚式,是以器物的造型和地域特色来区分的。

南越王墓的出土,为我们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致远行

    本文地址:https://www.mydack.com:443/lvyouzixun/5889.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