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济桥在哪里(广济桥在哪里个城市)

广济桥,位于我国广东省潮州市古城东门外,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桥。它横跨韩江,连接古城与东郊,见证了潮州古城的繁荣与沧桑。广济桥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典范,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一、广济桥的历史渊源

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由潮州知州丁允元主持建造。该桥最初名为康济桥,后因地处潮州城东门外,故又称东桥。广济桥历经多次修建和扩建,至今已有840多年的历史。

二、广济桥的建筑特点

1. 结构独特:广济桥是一座多孔石桥,共有24个孔,全长518米。桥面宽5米,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桥墩采用“八字形”设计,既保证了桥墩的稳定性,又使桥梁显得更加雄伟壮观。

2. 启闭式桥梁:广济桥是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在洪水季节,可以通过开启桥面来排泄洪水,保证了两岸的交通畅通。

3. 精美的雕刻艺术:广济桥的栏板、望柱、抱鼓石等部位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如龙、凤、麒麟、莲花等,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三、广济桥的文化内涵

1. 潮州文化:广济桥是潮州古城的重要标志性建筑,承载着潮州的历史、文化、民俗和风情。桥上的雕刻艺术、传说故事等,都体现了潮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2. 桥梁文化:广济桥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代表了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高超技艺。它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古代桥梁文化的象征。

3. 民间信仰:广济桥周边有许多关于桥梁的传说故事,如“广济桥的传说”、“广济桥的传说”等,反映了民间对桥梁的敬畏和信仰。

四、广济桥的传承与发展

1. 保护与修复: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广济桥的保护与修复工作。通过对桥梁进行加固、修缮,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

2. 旅游开发:广济桥作为潮州古城的重要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还举办了一系列以广济桥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如“广济桥文化旅游节”等。

3. 文化传承:广济桥作为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典范,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广济桥的文化内涵,让这座千年古桥焕发出新的光彩。

广济桥,这座屹立了千年的古桥,承载着潮州古城的历史与辉煌。它不仅是一座交通要道,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弘扬广济桥的文化内涵,让这座千年古桥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典范。

广济桥在哪里

广东潮州古城东门外。

广济桥,即潮州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又称潮州湘子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是潮州八景之一,是潮汕地区著名文物旅游胜地。

广济桥的建设成果

广济桥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是韩江最重要的桥梁。韩江流域汛期长水量丰,所有支流同时进入汛期,汛期水量非常大,大桥墩可以应对强大径流。初创期的100多年里,广济桥的桥梁是木质的,在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才改为石梁。

广济桥的桥墩有2种墩型,船型墩和半船型墩。船型墩为六边形,上下做成尖形,像船。半船型墩为五边形,上游尖下游平。所有的桥墩上游部分全部做成尖形,可以有效地降低径流对大桥的冲击。上下都尖的船型墩是为了能同时缓冲来自上下游的冲击力。

为什么说潮州旅游不到广济桥是白走一遭,原因何在

“到潮不到桥,枉费走一遭”。这“潮”,是有着“潮人故里,天下名州”之誉的粤东名城潮州市。这桥,就是就是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的广济桥。

潮州是古代广东通向福建、浙江等地的交通要津,但烟波浩渺江水倾流的韩江,阻碍了东西两岸的沟通与交流,给往来客商行者带来了诸多不便。

于是,在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由当时州守曾汪倡议,造舟为梁,以八十六只船架设浮桥,并在中流砌一个长宽均为五丈的大石墩,以固定浮桥,取名”康济桥”。

康济桥建成后屡被洪水冲毁,历经重修、又毁、再修;每次重修改造,都在江两边向江中逐渐加修石洲(石桥墩),搭上板梁,形成梁桥,并在石洲上建亭修阁,于是江两边变成了两座梁桥,江中心仍保留梭船浮桥。至明代宣德十年(1436年),再次复修后更名为广济桥。

到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历时359年广济桥最终形成了保存至今的“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梁桥与浮桥完美结合成一体,成为中国四大古桥之一。

广济桥浮桥部分由十八艘木船连接而成,浮桥也跟着水位的高低随之升降浮沉。潮人觉得该木船两头尖,像古时候人们织布的梭子,故称之为梭船。这些船可启可闭,闭合可连接二边梁桥,开启能通行大型船舶和快速排洪,独具匠心彰显了古代人的聪明才智,也被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如今依然每天昼通夜断,上演“过河拆桥”,以便船只往来。

不过在潮州,还流传着此桥系韩语被贬潮州后,决心要在东城外的恶溪上建造一座桥,奈何水阔流急难以施工,便请侄儿韩湘子及八仙和活佛广济和尚相助,他们大施法力各显神通,终于建成,所以潮州百姓习惯称这座桥为“湘子桥”。

“潮州八景”之一的“湘桥春涨”,就是描绘每年三月桃花水汛时期,韩江水涨,河面陡然增阔,十八梭船的涨落随潮水浮沉升降与桥东西墩连成一线,恰似长龙卧波的美景。

历经数百名风雨沧桑,广济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已是残破不堪,1958年曾对全桥进行维修,拆除了十八梭船,改建为三孔钢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直到2003年,广济桥开始依明代风格进行修复复原,2007年才竣工完成。

“方文一楼、十丈一阁,华税彤撩,雕榜金桷,曲栏横槛……“广济桥桥墩上修建了各样的亭阁屋宇,题匾其上:奇观、广济、凌霄、登瀛、得月、朝仙等,风景这边独好。

一座座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亭台,造型精美,茶舍酒肆旗幡招展,俨然热闹集市,“一里长桥一里市”,鲜活而生动。

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两只鉎牛一只溜。如今的广济桥,已不仅只是用于交通,同时一处留存韩江之上的古代文明瑰宝,成为人们到潮州旅游必赏之处。

关于广济桥有哪些资料

湘子桥,横跨韩江,位于潮州城东门楼前至东面的笔架山下韩山师院前。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现桥长566米(一说517.95米),分20孔,桥宽11米。桥东西两头自古至今由石墩架设石梁而成,中间水深流急,昔时限于条件,加上航运需要,采用木船铺上木板架设而成,作为启闭式浮桥,故有“十八梭船廿四洲”之称。湘子桥因此成为中国四大古桥之一,也是我国第一座启闭式石桥。1988年1月,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湘子桥已历时832年,自古及今倾注了不少地方官员和潮州人民的心血,数次修建扩建维护,得以保存且不断完善,由此也使其出现若干名称,现简介如下:

康济桥:据《永乐大典》5343卷桥道载:“《三阳志》:由东以入广者,至潮有一江之阻,沙平水落,一苇可航,雨积江涨,则波急而岸远……来往者两病之……乾道七年(1171),太守曾公汪乃造舟为梁,八十有六只,以接江之东西两岸,且峙石洲于中,以绳其势,根其址,凡三越月而就,名曰‘康济桥’”。

丁侯桥:据《永乐大典》5343卷桥道载:“……已酉(即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丁公允元修浮梁,自西岸增四洲为八,亘以坚木,覆以华屋,曰‘丁侯桥’”。

丁公桥:据饶宗颐《广济桥志》载:“……知军州事常州丁允元又增置西岸石洲四架,梁而屋之,民号‘丁公桥’”。

济川桥:据《古今图书集成、潮州府部汇考》载:“广济桥在城东跨韩江上,广二丈,长一百八十丈,旧名‘济川’”。又《永乐大典》5343卷桥道载:“南宋庆元二年(1196),知州陈宏规,益东岸洲二,结架如丁侯桥,而增广之,曰‘济川桥’”。

广济桥:据明郭春震《潮州府志》载:“广济桥在城东跨韩江上……大明宣德间,知府王源累石为墩,二十有三架,亭屋百二十有六,中不可为墩,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梁,更今名”。据姚友直《广济桥记》曰“更名其桥曰‘广济’,取济百粤之民,其功甚大也”。又据饶宗颐《广济桥志》载“俗又传言……西洲创自广济和尚,故名‘广济’。然广济实取义于利渡,且广济和尚并无其人,乡民多图像之,神祀之,其诬妄尤不足辨。”

湘子桥:据饶宗颐《广济桥志》载:“俗传造桥始自韩湘子,因建庙祀于东洲(即桥东)之首,而称桥曰‘湘子桥’,或简称‘湘桥’。流俗相传,迄今无以易矣”。意即传说以讹传讹,民间信以为真,名称既成,难以更改。

湘桥:据饶宗颐《广济桥志》载:“……桥曰‘湘子桥’,或简称‘湘桥’”。潮州八景之一的“湘桥春涨”即因此而来。

浮桥:据饶宗颐《广济桥志》载:“是桥建于江中石上,言地理者曰,韩山余脉,自桥东村横江西来,至桥之中段,石根紧缩如线,桥墩莫得而坚,因中断浮舟以渡,故又名‘浮桥’”。

跃进桥:据廖来保主编的《潮州市志》载:“1958年,出于交通需要,广东省公路局拨款90万元,在当地人民政府领导下,改变古桥的原来格局,把原来的浮桥部分改成3孔钢筋桁架和两个高桩承台式桥墩。改建后的广济桥(湘子桥),曾称‘跃进桥’”,因1958年全国开展“大跃进”故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致远行

    本文地址:https://www.mydack.com:443/lvyouzixun/7542.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