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太极洞,位于我国安徽省广德市,是一座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著名旅游景点。这里既有壮丽的山水画卷,又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广德太极洞就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探险。本文将带领大家走进广德太极洞,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一、广德太极洞的自然景观
1. 奇特的地貌
广德太极洞地处黄山山脉南麓,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洞内岩溶地貌发育完善,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等奇观应有尽有。其中,最为壮观的当属“太极图”。这幅直径达10余米的天然太极图,形象逼真,宛如一幅巨大的画卷。
2. 独特的溶洞景观
广德太极洞全长约2公里,洞内分为主洞、侧洞和地下河三部分。主洞宽敞明亮,侧洞幽深曲折,地下河清澈见底。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晶莹剔透,宛如仙境。
二、广德太极洞的人文景观
1. 洞穴名称的由来
广德太极洞之所以得名,源于洞内的太极图。相传,古代一位高人在此修炼太极拳,最终得道成仙。后来,他的弟子为了纪念他,便将此洞命名为“太极洞”。
2. 历史文化底蕴
广德太极洞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赋诗赞美:“广德洞天深,烟霞锁洞门。人间仙境地,谁识此中仙?”洞内还留存有古代文人墨客的题刻,如“洞天福地”、“仙洞”等。
3. 现代旅游开发
近年来,广德太极洞加大了旅游开发力度,完善了基础设施,提高了服务质量。如今,广德太极洞已成为安徽省内乃至全国知名的旅游景点。
三、广德太极洞的价值与意义
1. 生态价值
广德太极洞地处黄山山脉南麓,生态环境优美。洞穴内气候宜人,空气清新,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
2. 文化价值
广德太极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研究古代洞穴文化的重要场所。洞穴内的自然景观也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3. 旅游价值
广德太极洞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探险。旅游业的兴起,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广德太极洞,一座集自然与人文于一体的神秘之地。在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山水画卷,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们走进广德太极洞,探寻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感受这片神奇的土地。
安徽广德太极洞之行
“黄山归来不看山,太极游完不看洞”,太极洞坐落在安徽广德县,距离县城五十多公里。
这次我们几位师友,因为参加文友静静的婚礼,从四面八方来到了美丽的江南小城广德,在文友静静的推荐下,我和安庆作协会员齐帆齐老师,苏州企业家、作家蒋坤元老师、文友马玉琼、木兰溪一行来到了传说中的太极洞旅游,感受这“天下第一洞”的奇妙景观。
“天下第一洞”,是太极洞的美誉,是明代大文学家冯梦龙把太极洞誉为“天下第一洞”,2001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是中国最有名的道教道场之一。
车至太极洞风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太极洞前的湖泊,山倒映在湖中,湖在山前中,湖光山色中更显太极洞的景色宛若仙境。
我们迫不及待地扔下手中的物品,互相拍照,不想错过这美妙的景色。
我们穿过一条长约五百米的许愿长廊,来到了一座洞门前,洞门不大,我感觉是来到了太上老君修炼的仙洞前,心里想着,为什么叫太极洞呢?应该是太上老君讲“道”言“德”、修炼成仙的洞吧。
只见山洞右侧的石碑上刻有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太极洞”,仔细一看上面写着“明进士广德刺史汝南吴同春书”,原来“太极洞”三字是出自明朝进士任广德知州的真迹。
我和蒋老师、齐帆齐老师,每人都在真迹边留了影,沾沾古人的才气。
我们在拍照时,文友玉琼和兰溪已走进洞中,我们仨人也赶紧穿过绿腾树叶环绕的洞口,走进去给我的感觉就是“别有洞天”呀。
一进洞口,只见石壁在灯光的照耀下,左边写的是旱洞,右边写的是水洞。
蒋老师说,我们先看旱洞再乘船看水洞。
我们一行人五人,朝着旱洞的洞口,随着洞内五光十色的灯光走了进去,我们说笑着,说来到《西游记》妖怪藏身的洞穴中,反正我们不是唐僧,我们只向仙来不怕妖,身正可以压邪,感觉洞内有佛呢?
我一边走一边抬头朝上看,我看见石壁上的岩石,都是菩萨的化身,我惊呼,玉琼说,雪梅姐心中有佛所以看到的就是佛。
我们走着走着,真的看到了莲花台和莲花台上的佛手,我和蒋老师都是信佛之人,赶紧上前参拜,双手合十,许下心愿。
从地质说来讲,太极洞经过几千万年的地质变化,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溶洞,洞内景观自然天成,据说此洞有一万多年历史,历朝的文人志士都曾到过,留下了很多墨宝真迹。
万年古洞,清幽雅静,步入洞中,平时再烦躁的人,相信那一刻心是宁静的。走在山洞中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心跳回声。
洞内天然形成的钟乳石景形态各异、形象万千,神秘、雄伟、绮丽。我从心底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劈天开地,让我叹为观止。
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游览太极洞后,兴致盎然,提笔写下了“真仙境,天上与人间,洞里乘舟银汉迥,登高怪石俨黄山,奇绝冠尘寰”的壮美诗词。
洞内景色,令人目不暇接,如同来到了仙界,如梦如幻,忘却了自己是凡尘中人,蒋老师一路走一路拜佛,仿佛他也是佛,行走在红尘。
进洞前,我特地在景区拿了一份“太极洞”简介:
按照上面的简介,我们一路欣赏一路拍照,从旱洞原路返回,我们去了水洞,走在弯曲的石阶上,不到十分钟时间,我们来到水洞岸边,这时船工撑来一艘木船,我们五人踏上了小船,后面又跟上了七八个游客,摇摇晃晃的小船才平稳下来,平时见河水心慌的我,不知为何,当时心里特别平静,也许感觉有船工渡我,一定会到彼岸。心想着,上了岸就是洞口,可以出山了。
眼睛一直朝前看,只见洞壁上的奇石,在五色光的照耀下,灿若群星,使人有置身银河之感。水洞中最著名景观有“擎天玉柱”、“蝙蝠神蚕”、“悬关隘口”等。
水面忽阔忽窄,船行至水中,只见洞外有洞,只是不见天日,心里不免有点发闷。
玉琼说,这河里水深吗?我说,应该不深,因为凭直觉,我没有恐惧感,也许眼里有景,而忽略了河水的存在,一心只想看这人间仙境,仿佛到了南海观音的栖霞宫。
下面的图片是水洞景色,我乘在船上拍的,真是美妙绝伦呀。
只见石壁上的景色千奇百样,心里想什么它就是什么,有的似珍禽异兽、似太阳、似月亮、似天上的星星、似灵芝仙草、似大山、似湖泊、似瀑布、似高楼大夏、似万马奔腾……维妙维肖。
船行十多分钟,我们沿石阶而上,感觉一直在向上攀登,可走了一段路,又是下石阶,只见石阶下方有一大厅,方圆几百米,我站在石阶上往下看,仿佛七仙女站在天桥上看人间,令我眼花缭乱、美不胜数。我赶忙拿起手机拍下这美妙的景色,疑似看到了东海龙王的定海神针,后来被孙悟空偷去做金箍棒,最终落入太极洞,一柱挚天。
我下了石阶,过了天仙桥,步入了凡尘,穿过人间,又是沿石阶向上攀登。
这千步云梯,我攀得精疲力尽、汗流浃背,蒋老师见我体力透支,上前拉了我一把,才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太极洞口,洞口边是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的世界,忽觉眼前一亮,有份“洞中一日,世上千年”的感觉,外面当地的百姓叫卖声,惊醒了我这个洞中人,极目远眺,只见山下的村舍白墙红瓦坐落在深秋里树木之中。
还是细心地蒋老师想得周到,进洞前就为我们买了下山的缆车票。我和齐帆齐老师坐在索道车上,满山的松树、枫树都在我们脚下,如同仙女乘风驾云下凡来,八分钟的缆车,我们就到了山下。
下山的路上,我们又说又笑,虽然累但很快乐,我们在太极洞里一直向上攀登到了山顶,我们终于挑战了自己的体能,所以说,我的人生没有过不去的河,没有登不了的山,因为河上有渡我的人,路上有牵引我的人,我的心灵又一次在太极洞受到了洗礼。
万物起始,太极洞,洞中有洞、天外有天,不得不感叹天地之造化,自然之神奇,天地万物之道,也许就是太极洞形成的原理。
我们只是万物中一份子,应遵天道而行,便是完美人生。
太极洞的背景资料
一、广德县太极洞
地理位置
位于广德县东北35公里处,正当苏浙皖三省交界地。太极洞古名颇多,或称太极真境,或称广德埋藏,或称长乐洞。远在两汉时即已成为旅游胜地。宋明时声名益著,被视为人间奇景。原是军分区。
景色
太极洞为石灰岩溶洞,长5.4公里,由上洞、下洞、水洞、旱洞组成。而且洞中有洞,洞洞
相通,构成一个险峻壮观、神奇绚丽的大洞天。现已开放19个大厅,160多个景点,其中最著名者为“十大景观”。所谓十大景观,即:太上老君、滴水穿石、槐荫古树、仙舟覆挂、双塔凌霄、金龙盘柱、洞中黄山、万象揽胜、太极壁画、壶天极目。它们大都以“物象”命名,睹名即可知其形。只不过有的以“单象”命名,有的以“群象”命名而已。如“太上老君”似白发苍苍,合掌诵经的老人;“槐荫古树”似树干挺拔、枝叶繁茂的古树;“仙舟覆挂”似底面朝上、高悬半空的小舟;“双塔凌霄”似上下倒置、基座入云的古塔;“金龙盘柱”似祥云缭绕、长龙缠裹的玉柱;“洞中黄山”似雄伟峻峭、秀丽奇幻的黄山。以上“六奇”即以“单象”命名。“万象揽胜”为太极洞最大厅“万象宫”的奇景,其景物荟萃,气象万千。“太极壁画”为太极洞回廊两侧石壁上的奇景,它像众仙聚会、雄师出征、沙场交兵、困兽争斗等。“壶天极目”为太极洞“壶天宫”钟乳石的奇景,其吊顶悬空,姿态万千。以上“三奇”即以“群象”命名。只有“滴水穿石”例外,其名揭示了兔形石上小孔的成因,是以“成因”命名。这一奇观还被苏教国标版语文第九册(五年级上册)一篇名为《滴水穿石的启示》的议论文引用。
太极洞水洞亦为一奇,其水面开阔,可容小舟倘徉其间,任意东西。如乘小舟游水洞,只见洞壁上的奇石,在五色光的照耀下,灿若群星,使人有置身银河之感。水洞中最著名景观有“擎天玉柱”、“蝙蝠神蚕”、“悬关隘口”等,它们或以“单象”命名,或以“群象”命名,皆睹名可知其形。
2004年2月,太极洞风景名胜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太极洞外景物优美,古迹众多。景物有绵延起伏的山峦,野趣横生的竹海,鸡鸣狗吠的村舍等。古迹有东汉刘秀避难的“卧龙桥”,三国吕蒙发令的“将军台”,北宋范仲淹涤砚的“涤砚池”,南宋岳飞明志的“剑峡石”等。
太极洞开发简记
史料留踪,此为太极洞开发简记。
由钱济珊、沈波、袁祖林、吴明平、田上雨等同志提供资料整理。由于资料短缺、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知情者补正。
1984年
6月30日程剑县长主持召开县长办公会,经研究决定开发太极洞。
7月27日县人民政府成立开发太极洞领导组,任命范庆木为组长,邓光平、钱济珊为副组长。
8月1日邀集宜兴县太华乡与太极洞区土地插花的有关大队,生产队长来太极洞座谈商讨有关开发事宜,主持人范庆木。参加会议的有太华乡冯书记及白砚乡主任和钱济珊、邓光平、高应昌等同志。
12月6日宣城行署136号文件批复同意开发太极洞,对征用土地,拓宽公路等作了具体规定。
12月18日,在湖州三天门解放军驻军军部,根据南京军区批准,将太极洞移交地方,举行了座谈会,部队代表唐参谋,广德代表陈天泰、范庆木、钱济珊。
1985年
3月6日县人民政府任命雷天庆兼任太极洞开发办主任。
5月4日破土动工,正式拉开了太极洞的开发序幕。
1986年
7月1日太极洞在花团锦簇党65周年生日之际正式开放了,这是太极洞永载史册的纪念日。
市内交通
从广德县城(老客运站)乘中巴到太极洞即可。
自驾路线
1、您从上海出发走沪青平公路至平望到湖州,上杭宁高速至长兴下,往广德方向上宣广高速公路至祠山岗收费站下高速,走广宜(广德-宜兴)公路即可到达太极洞,全程约220公里。
2、您从上海出发上沪宁高速公路至无锡北下,上锡宜高速公路至宜兴西下高速,往广德方向走约50公里,即可到达太极洞,全程约240公里
太极洞洞口
太极洞壶天宫
编辑本段
二、贵州省凤冈县太极洞
地理位置
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何坝乡,距县城14km,因“洞面有纹,类太极图”而得名。
简介
凤冈太极洞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遵义市凤冈县何坝乡,距县城14km,因“洞面有纹,类太极图”而得名。国内唯一的角砾石天然洞窟,太极洞与无极洞清幽、宽敞,成为儒、佛、道修身养性的天然绝妙境地。洞内历代名人石刻众多,石窟、神像林立,立体地展现了太极洞悠久深远的历史。在景区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全为砾石结构,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远古时期地壳运动的过程,成为地质科考者的首选目的地。无极洞外绝壁高50余米,是攀岩、绳降、滑翔爱好者活动的理想场所。石壁上有天下第一大摩崖石刻汉字“凤”(高18m,宽14m),成为凤冈“凤鸣高岗”的象征。
太极洞原名腾云洞,因洞顶有一圆形凹穴,形似太极图,故改名为太极洞。明代开始建设庙宇,成为当时的宗教朝觐圣地,在清代是下八府道教和佛教圣地,当时就已成为贵州名胜,号称“黔北第一观”。太极洞与赤水市两会水是贵州省的两大石窟文化珍宝之一。
太极洞总面积1860平方米,东西长62米,南北宽30米,洞高约18米,有七条通道可以进出,东西南北中,各方都有路和洞口,故名“七窍天开”。洞的中央部分最为宽阔,宛如一间大厅,洞的顶部三分之二是石壁,中心有圆形凹穴,类似太极图。
主要景点有太极洞、无极洞、八卦山、蒲水河等。蒲水河环绕的太极洞与无极洞清幽、宽敞,成为儒、佛、道修身养性的天然绝妙境地。
主要景点
摩崖石刻——大“凤”
进入太极洞,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只雕刻在岩石上的展翅欲飞的大凤凰,它犹如一只神鸟,栖息在无极洞外的峭壁上。在青草和绿树的衬托下,格外引入注目。这实际上是一个又高又大的“凤”字,它象征着神鸟栖息的地方——凤冈的腾飞。该字由贵州省书法家王得一先生书写,凤冈县有名的石工镌刻。字高18米,宽15米,于1992年9月27日书,同年11月14日动工镌刻,1993年4月16日才正式竣工。“凤”字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摩崖石刻汉字,曾闻名中外。其字朱红笔划,刚劲有力,活像一只欲飞的凤
凰,为太极洞景区增添了不少风采和活力。
脸谱展厅——无极洞
无极洞幽暗而深远,需借光才能前行。在洞内我们可以看见一个形态悠闲的“乌龟”在缓缓爬行,见有人来,还仰起头来朝着人上下打量;在另外一个岔洞里,一个大猴子蹲在石尖上东张西望,小猴子则趁机往下爬,想偷偷溜到别处玩耍。在无极洞里,最主要的内容要算傩戏脸谱了,这些脸谱神态各异,形象逼真,高低错落地贴在石壁上,虽年久失修,但轮廓依旧,俨然一个傩戏验谱展览大厅。据介绍,像这种脸谱洞内原有 36个,因人为破坏,如今只有31个了。在旁边的一面石壁上,有一篇介绍傩戏的文章,因墨迹剥落,现已无法辨识了。
黔北奇观——太极洞
太极洞原名腾云洞,因洞顶有一圆形凹穴,形似太极图,故改名太极洞,早在清代就被列为贵州名胜,号称黔北第一观。洞穴东西长62米,南北长30米,有7条通道进出,东西南北中,各方都有路和洞口。中央部分最为宽阔,宛如一间大厅,厅顶洞口敞开,犹如鳄鱼之嘴对着蓝天呵气。厅内四壁有各种石雕神像,栩栩如生,“慈航普渡”、“洞天福地”、“洞见天心”等石刻字,清晰明朗,豪笔生辉,字迹刚劲,刻工精湛,其中“洞天福地”、“洞见天心”是曾在凤冈县任过县长的和事胥、张祖宜二人赠送的横匾。洞内有一口做工相当精细的可装几十挑水的石水缸,缸体正面有一副对联,上书“山川草木,削破鸿猛开锦绣;耕读渔樵,看穿世界出风尘。”大厅北面,曾是一个书房,是墨客骚人聚集之地,石壁上有一幅对联,上书“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描写了当时的热闹情景。
文献记载
据《贵州省志·名胜志》载:“太极洞,晴天早晨洞口罩着一层轻雾,如纱、如絮。中午云开雾散,洞中阳光明媚;晚上四周虫声,云破月来,树枝异影,别有洞天。”只可惜笔者来时恰是中午时分,既没有欣赏到浓烟缭绕、袅袅缥缈的迷人仙境,也未感受到云破月来、虫声四起的醉人之夜,心中不免留下些许遗憾。
编辑本段
三、太极洞美食小吃
绿豆兜徽州风味小吃。事先将绿豆催芽,待皮破芽露时,拌小麦粉,加盐、水调和成糊,舀进锅铲上的篾箍内,徐徐潜入沸油锅中,等其粘结成块后,捞起篾箍,抽去锅铲,炸至暗黄带绿即可。绿豆兜酥松香脆,口味独特。 ·甜酒酿 甜酒酿系用上等糯米酿制而成,在集镇的街头巷尾,常可以看见有人挑担子叫卖。担子两头是两只石鼓形的竹篮,竹篮上的盖子中间镶着玻璃,玻璃下面放着一碗碗米酒酿。那米酒酿中间还有一个凹坑,里面溢满了甜酒汁。 甜酒酿的做法很讲究,吃法也分为两种。凉吃:在炎炎夏日吃上一碗,自是五腑透凉;热吃:则在冬天将酒酿与金丝琥珀蜜枣或鸡蛋一起煮沸,吃起来又香又甜,令人寒意顿消。 ·蝴蝶面 蝴蝶面在上海、江苏及沿江一带享有较高声誉。具体制法:将面皮切成菱形片,入油锅炸发捞起转放入炒锅中,加肉片、冬笋、虾米、火腿、香菇、青菜和肉汤炒焖入味后即成。面皮炸发焖软,爽口不腻。因菱形面皮形似蝴蝶,故名。 ·火焙豆腐 火焙豆腐是徽州的特产。具体制作方法:将老豆腐切成方块,放在架上发酵,然后在木炭火上烘焙,两边烤成蜡黄,随烤随吃,吃时在豆腐上抹上辣酱、麻油等佐料,入口更为鲜美。 ·麻酥糖 麻酥糖从南宋流传至今为传统名品。它是用炒熟的芝麻研粉和糖加料制成,用一张小红纸包成长方形,小红纸上印有店家的招牌,其味香甜、质感松软。麻酥糖中的精品称为“顶市酥”。顶市酥采用脱壳的白芝麻、白糖,配以少量的面粉或米粉,拌以饴糖精制而成。成品白中显黄,抓起成块,提起成带,进嘴甜酥,满口喷香,不粘牙不粘纸,老幼皆宜。
徽州习俗,过年时家家都把小红纸包糖装在果子盒里招待客人,到亲戚家去拜年一定要送上麻酥糖。徽州民谚曰:“拜年不带麻酥糖,请君不要进厅堂”。 ·火烧冬笋 火烧冬笋系山区传统风味。制法:将冬笋连壳埋入木柴火灰中,烧焖至手按觉微软时拨灰取出,去壳、根,用菜刀的后部插入笋肉中向外撬成一块块的如劈柴状的条块。另用蕃茄酱、甜面酱、辣酱、芝麻油、酱油、葱姜汁等作调味品,可根据个人喜好选用。 冬笋脆嫩,入火灰中焐焖,笋内水分损失少又不少原味,用刀将笋肉撬下,笋肉表面毛糙,极易吸收卤汁,故味浓,质清脆鲜嫩。 ·苞芦松 苞芦松是著名零食性小吃。用山区的山苞芦为主原料制成。山苞芦为山上种植的一种玉米,生长期约140天,其味甜清,营养成份高。将山玉米磨成细粉,经细粉箩筛去皮层,和水搅拌煮成糊状,经冷却凝固再用特制的弓刨成薄片,然后将薄片置于竹匾上晒干即成。食用时,将薄片投入滚油中炸,薄片舒展膨胀上浮即可捞起。 苞芦松清香松脆,宜作茶食及佐餐食品。 ·豆豉 以上等的黄豆和鲜笋为原料,制作时先将黄豆和剥壳后的鲜[1]笋洗净,并将辅料:食盐、八角和茴香等按比例拌在一起,倒进锅里煮熟为止,然后晒干或烘干,成为半成品。将半成品放入用精制酱油、味精等配成的调料中搅拌均匀,再晒干或烘干即成。 豆豉鲜美无比,风味独特。便于携带,营养丰富,是旅游小吃佳品。 ·芙蓉糕 芙蓉糕是用精细的糯米粉,做成米糕切片,再用油炸,然后拌和白糖、饴糖精制而成。其中浸泡糯米和油炸糕片这两道工序相当繁杂,技术性又很强,所以只有少数厂家能生产这种糕点。 徽州有农历年前后用芙蓉糕招待贵客嘉宾的风俗。 ·冻米糖 春节前,农村家家切糖制作冻米糖。传说此俗已流传了近千年,至今仍在延续着。 冻米糖是将上乘糯米蒸熟后放在露天晒、冻,然后下锅炒,使之膨化,再拌和白糖、饴糖做成。然后用刀切出一片片印痕,食用时用手分片即可。制作再讲究些的可加上红、绿米和桂花、芝麻、桔片米等天然香料,做成色、香、味俱全的糕点。徽式炒面 ·“杜”字虾米豆腐干 “杜”字虾米豆腐干,颇负盛名。杜家豆腐店的虾米豆腐干,以用料独特,制作精细,配方讲究,色香味俱佳而著称。
广德埋藏 是什么是广德的太极洞吗
现在一般是指广德太极洞,也是太极洞旅游的金子招牌
以下资料给你参考下,
20年前太极洞开放不久,胡耀华先生在安徽《志苑》上发表了《“广德埋藏”不是指太极洞》一文,20年后的2007年6月5日,童达清先生又在《宣城日报·皖南晨刊》上撰文:《“广德埋藏”指的是太极洞吗?》;此后,《广德县志》(续修)主编陈骅先生也发表署名文章《太极洞与“广德埋藏”》(以下分别简称为《胡文》、《童文》、《陈文》),笔者确实对三位先生的高见不敢苟同。
三位先生所说的“广德埋藏”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历史上广德祠山祭祀的杀牛祭祀活动。《胡文》引《宋史·黄震传》云:“广德俗有所谓埋藏会者,为坎于庭,深广皆五尺,以所祭牛及器皿数百纳其中,覆以牛革,封锁一夕,明发视之失所在”。《童文》则举宋绍圣四年广德知军事孙谔《禁埋藏文》和绍兴九年知军事洪兴祖《乞免埋藏文》作为佐证;而《陈文》则襄刮了《胡文》和《童文》的所有例证,并附上材料的来源及有关说明,以此表明他们的论点言之凿凿,铁证如山。
如果笔者没有猜错,三位先生的用意无非就是要否定太极洞作为天下四绝之一的名分。《胡文》的结论是这样的:“因此,太极洞也不是天下四绝之一。”;《童文》则说:“即使“广德埋藏”就是太极洞,也还远没到“天下四绝”的地步”;而《陈文》说得比较委婉:“然将几部《广德州志》再三翻阅,找不到太极洞与广德埋藏有任何联系,更无一处称大洞为‘天下一绝’之语”。文章最后断言:“大可不必假借广德埋藏之名来抬高其身价”。如此说来,那祠山埋藏也就理所当然为天下一绝了。
然而遗憾的是,诸位先生对为论据的材料,都作了片面的、甚至是歪曲的理解。他们只看到“杀而祭之,号为‘埋藏’”的事件,而不见孙、洪二公文告的主旨在于“革陋俗、易弊事”,是禁止乞免百姓杀牛埋藏,是推动革新之举。只见到“有所谓埋藏会者”的字句,却不见“震以为妖”而对杀牛祭祀邪教本质的严厉批判和所采取的“诉之诸司禁绝之”的治理措施。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胡、童、陈等先生对史实材料所采取的断章取义的实用主义态度,在历史研究中恐怕是不妥的。
论据必须真实,这是论文写作应遵守的一条基本准则,而对历史史实的考证更应当力求准确无误,绝不可以似是而非,主观臆断。杀牛祭祀的一个根本特征,就在于炮制编造了所祭之牲并上千器皿,一夜之间俱被祠山神灵摄去享用无遗的假像。孙、洪、黄三公,乃至范师道、崔宪等人,无一不认其为荒谬,一个假的事物怎么能作为证据?一个在历史上已被彻底否定,一再被批判,屡遭禁止、根本不存在的事物,怎么能证明是为天下一绝。“震以为妖”,按照常人的思维,妖就是怪,怪就是异,怎么可以推导出为“天下一绝”的荒谬结论。《胡文》、《陈文》引用了明永乐十九年朝廷重臣蹇义的一段话:“雷之布鼓、登之鬼市,河源地邱之神绩,广德祠山之埋藏,是谓天下四异,非妄传也”白纸黑字,分明写着广德祠山之埋藏是谓天下四异,缘何一变而成为天下四绝?
《陈文》还说,“广德埋藏(即祠山埋藏会)在明代当传播甚广。作为小说家冯梦龙耳有所闻,并收进他的小说中去,将广德埋藏称之为四绝之一,应在情理之中。”这不过是陈先生的主观臆断而已。因为自宋以来,不断地有地方官员禁止、改革,特别是咸淳年间的通判黄震将其定性为“妖”而处“绞”,以及“凡故杀官私马牛者徒一年半,自杀马牛者徒一年”等严厉制裁手段以后,祠山埋藏日渐式微,走向衰落。虽然明洪武初年“……邵平章以埋藏故事报祭于神”,但从这次埋藏大会合用祭仪所开列的祭品详单上统计:所用牛6头,羊86头,鹅50只,鸡71只。其与宋朝“江淮之民数十万,其牲皆用牛”,“民岁祀神杀牛数千”相比,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即使是这样,明初财政也不堪重负,以至后来不得不改变一些方式,如下令各州县自建广惠祠山王庙,改变原在广德一地的集中祭祀而为全国各地的分散祭祀,以素馔代替三牲,以演戏酬神代替杀牛埋藏等等。据洪熙元年祠山住持道士盛希年《祠山埋藏记》载:“自洪武初年遗官祭祀而后六十余祀矣……至于埋藏之设,迩年来元气虽复,民力犹有未逮,乡社案会中也未有举而行之者”。由此观之,明代的祠山埋藏会远不及唐宋的千万分之一,其传播还能比唐宋更广大、更深远吗?对于生活在明万历,天启之际的冯梦龙,他小说中的所谓的天下一绝的广德埋藏岂能是已经站在黄泉路口、气数已尽的祠山埋藏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致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