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厂文化街,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一条拥有千年历史的古街。这里曾是明清两代皇家御用琉璃器的生产基地,也是古代文化艺术的重要传承地。如今,琉璃厂文化街已成为北京最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胜地之一。本文将从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对琉璃厂文化街进行深入剖析。
一、历史渊源
1. 琉璃厂文化街的起源
琉璃厂文化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这里设有皇家琉璃器作坊,专门生产用于宫殿、寺庙等建筑的琉璃瓦、琉璃砖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琉璃厂逐渐发展成为一条集生产、销售、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繁华街道。
2. 琉璃厂文化街的发展
清朝时期,琉璃厂文化街达到了鼎盛。当时的琉璃厂不仅生产皇家御用琉璃器,还吸引了众多民间工匠、书画家、文人墨客前来交流、创作。琉璃厂文化街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的文化艺术中心。
二、文化内涵
1. 琉璃文化
琉璃厂文化街以琉璃文化为核心,琉璃器作为古代建筑的重要装饰材料,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琉璃器的制作工艺独特,色彩斑斓,寓意吉祥,深受人们喜爱。
2. 书画文化
琉璃厂文化街周边聚集了众多书画家,他们在这里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展现了书画家的艺术才华。
3. 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是古代文人墨客必备的工具。琉璃厂文化街周边的店铺,经营着各式各样的文房四宝,为文人墨客提供了创作所需的物质条件。
三、传承与创新
1. 传承
琉璃厂文化街在传承古代文化艺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这里仍有许多传统工艺得以传承,如琉璃制作、书画创作等。这些传统工艺不仅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为现代文化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2. 创新
在传承的基础上,琉璃厂文化街也在不断创新。近年来,琉璃厂文化街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如琉璃文化节、书画展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和爱好者。琉璃厂文化街还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创产品。
琉璃厂文化街,这条千年古街,见证了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历程。如今,它已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的文化旅游胜地。在新时代背景下,琉璃厂文化街将继续传承与创新,为我国的文化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琉璃厂文化街乘车路线
如果您计划前往琉璃厂文化街,有多种便捷的公共交通方式可供选择。首先,您可以乘坐14路、15路或66路公交车,直接抵达目的地,无需转车,节省了旅途时间。
另外,地铁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您可以搭乘地铁2号线,到达”和平门”站后,请从D出口出站。出站后,只需向南步行大约五分钟,您就能看到琉璃厂文化街的踪迹了。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底,西城区斥资新建了一座美观实用的过街天桥,这座天桥不仅提升了琉璃厂的文化韵味,还为游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横跨东西琉璃厂,通过设置专用的上下电梯,确保了过往行人的安全通行,无论老少都能轻松穿越。
因此,无论是公交还是地铁,再或者过街天桥,都能让您轻松便捷地到达琉璃厂文化街,感受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魅力。
扩展资料
琉璃厂文化街在宣武区和平门外,辽时为“海王村”。元明时曾设琉璃窑厂,因有“琉璃厂’之称。清初古董商开始在此经营,乾隆时(1736-1795)已成为古玩字画、古籍碑帖及文房四宝的集散地。建国后这里更富有文化街的特色。
北京琉璃厂文化街怎么样
琉璃厂是和平门外一条约800米长的仿古街,图书、字画、古玩、文房四宝是这条街上300多年不变的主题。汲古阁、戴月轩、荣宝斋、一得阁、中国书店、海王村等文化老店分布在街道两侧,有兴趣的人能逛上一天。
琉璃厂文化街:
位于北京和平门,全长约800米,是一条闻名中外的传统文化街市。起源起于清代,当时各地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大多集中住在这一带,因此在这里出售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较多,最终成为一个买卖传统文化作品的中心。
这里在明清的时候曾经开过一个烧制琉璃瓦的窑厂。到了清朝中期的时候,这个窑厂就搬家了,却没把名字带走,于是也就有了后来驰名海内外的琉璃厂。如果从最初的窑厂算起,琉璃厂至今已经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了,记录着北京骨子里那种特殊的文化气质。
如今这里经营古玩字画的店铺依旧很多。沿街商店近100家,有以荣宝斋和宝古斋为代表的古今字画,以韵古斋和萃珍斋为代表的金石陶瓷,以来薰阁和一得斋为代表的文房四宝,以振环阁和震云阁为代表的珠宝杂项,以乐海轩和古艺斋为代表的音响乐器,以观复斋和庆云堂为代表的历代碑帖,以汲古斋和韫玉斋为代表的仿古文物,以瑞成斋和邃雅斋为代表的文物锦盒和古书装修,还有文盛斋的纱灯、宫灯和锦昌店的地毯、壁毯等。
厂甸庙会:
据史料记载,厂甸庙会兴起于明代,由百姓自发云集而形成,是春节期间京城各阶层男女老幼争相光顾的场所。厂甸庙会兴盛于清康乾年间,以“文市”著称,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起,厂甸庙会因考虑安全等多方因素,在保留文市区的基础上,设立陶然亭公园民俗区。2018年,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背景与民俗专家的呼吁下,庙会将不再设陶然亭公园民俗区,回归其历史发源地——琉璃厂文市区。
届时,琉璃厂东西街和周边道路将依托传统风貌布置环境、搭建景观。厂甸庙会将联合一得阁、中国书店等50余家文化商户,通过百余场特色活动,向市民游客集中呈现以笔墨纸砚、书画展览和专家现场解读为特色的传统“文市”活动,以及以现场体验为特色的年货市集活动。作为旧时厂甸庙会重要依托的火神庙也将继续对外开放,非遗时尚大赛作品和古茶展将在这里亮相。
更多关于北京琉璃厂文化街怎么样?,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琉璃厂的漫步文化街
当年琉璃厂是一条土路,街道两旁都是一家挨一家的低矮店铺,书店里那时没有柜台和收款台。一两间门脸的书店里,一进门四壁都是书架,摆满了书籍,每本书都附有标签,上边写明书目和价目。里间屋的临窗都。有一张榆木擦漆的八仙桌,桌两旁是太师椅,壁间悬挂着对联,对联内容都离不开书——“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万事莫如为善乐,百花争比读书香”、“有关国家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还有不少联上字不好认,大都忘记了。
琉璃厂除去书店,就是古玩铺,那时“古玩”叫“骨董”,就是古董,后来才叫古玩。
“古玩”在文人口中称“文玩”,意思是文人雅玩之物,若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说也是可以的,因为要玩这些古玩艺儿,不是一般人都玩得通的,必须具备些历史文化知识才行,其意义比“古玩”还广泛,因它包含新的,而不仅仅是古的。古玩铺都是为富人有权势者预备的,一般穷读书人是不敢问津的。在《藤阴杂记》中有程晋芳移民,以诗寄袁枚,诗中有“势家歇马评珍玩,冷客摊前向故书”句,就说明古玩铺历来都是权势豪绅者光顾的地方,一般人只能在旧书摊里选些物美价廉的旧书而已。
民国以来的琉璃厂,书店、古玩等业早已衰落,特别是北京沦陷时期,所有书店都是奄奄一息,许多店铺纷纷倒闭,正如当年《故都竹枝词》中所云:“阅肆张罗雀掠门,海王村果静如林。空闲海估尊哥定,待价千年画宋元”,一片萧条景象。
词中的海王村,即今东琉璃厂西口路北的中国书店和古玩商店处,当年叫“海王村公园”。园门前左边,有一家照相馆,挂有名画家肖像,悬于门前。其中齐白石先生的像,身穿翻面狐裘,头戴黑紫羔的土耳其式冬帽,手持一把扇子。相片上有白石自撰数语:“摇扇可以消夏,着裘可以御凉,二者日日须防,任人窃笑癫狂。”以显示画家孤僻、耿直的情性。此照也是琉璃厂一景,总有些人观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致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