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大潮,被誉为“天下第一潮”,是自古以来人们津津乐道的自然奇观。每当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口就会涌起一股浩渺的潮水,气势磅礴,犹如万马奔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钱塘江大潮的世界,感受这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一、钱塘江大潮的由来
钱塘江大潮的形成,与地球自转、月球引力以及钱塘江独特的地理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使得水流在钱塘江口形成旋涡,而月球引力则使得潮水周期性地涨落。钱塘江口呈喇叭形,水流在这里加速,最终形成了壮观的钱塘江大潮。
二、钱塘江大潮的历史
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写道:“潮水连天来,白浪如山起。”宋代诗人苏轼也曾作《钱塘潮》一诗,赞美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三、钱塘江大潮的观赏地点
钱塘江大潮的观赏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1. 海宁盐官古镇:作为观赏钱塘江大潮的最佳地点之一,海宁盐官古镇自古以来就是观潮胜地。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壮观的钱塘江大潮,感受其气势磅礴。
2. 杭州六和塔:六和塔地处钱塘江畔,是观赏钱塘江大潮的另一佳地。站在六和塔上,你可以俯瞰钱塘江大潮的全貌,领略其壮观景象。
3. 萧山钱塘江大桥:位于萧山区的钱塘江大桥,是观赏钱塘江大潮的另一个好地方。在这里,你可以近距离感受大潮的冲击力。
观赏地点 | 位置 | 特色 |
---|---|---|
海宁盐官古镇 | 海宁市盐官镇 | 观潮胜地,可欣赏到壮观的钱塘江大潮 |
杭州六和塔 | 杭州市西湖区 | 俯瞰钱塘江大潮,领略其壮观景象 |
萧山钱塘江大桥 | 杭州市萧山区 | 近距离感受大潮的冲击力 |
四、钱塘江大潮的观赏时间
钱塘江大潮的观赏时间主要集中在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前后,钱塘江大潮的规模最为壮观,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五、钱塘江大潮的注意事项
1. 注意安全:观赏钱塘江大潮时,一定要注意安全。避免靠近江边,以免发生意外。
2. 选择合适的位置:观赏钱塘江大潮时,要选择合适的位置。最好选择高处的观景点,以便更好地欣赏大潮的壮观景象。
3. 了解潮水变化:钱塘江大潮的潮水变化较大,要提前了解潮水变化情况,以便更好地安排观赏时间。
六、钱塘江大潮的魅力
钱塘江大潮的魅力在于其壮观、震撼的场面。当潮水涌来时,仿佛有万马奔腾之势,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强大力量。钱塘江大潮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吟咏。
钱塘江大潮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如果你还没有亲临钱塘江大潮,那么就赶紧安排行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
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有三:天时、地利和大风。
首先说天时:
潮汐的形成,主要受到地球的自转和太阳、月亮引力的影响,引力越大,潮汐就会越大。所以在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引力增大,潮汐也就会增大。而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这天,太阳、月亮和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这时候的引潮力影响达到巅峰,这天的潮汐也就是最大的。
其次说地利:
钱塘江口形状是一个类似喇叭样子的,酷似一个肚子大瓶口小的瓶子,当潮水涌入钱塘江口的时候,江道突然变窄,巨浪滔天突然收窄,一定就会形成波涛汹涌的大潮。当进入钱塘江口的潮水想要退回去的时候,被河口巨大的沙坎拦住,进得去出不来,然后就会前浪受阻,后浪跟上,一浪叠一浪的壮观场面就这么产生了。
最后说说大风:
八月十八,大风来袭,狂风卷积着大浪,大浪借风力前行,怎能不波涛汹涌呢。
以上三点造就了蔚为壮观的钱塘江大潮,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造物的神奇。
扩展资料: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钱塘江涌潮最大,潮头可达数米。农历8月18在钱塘江上检阅水军,以后沿习成节。除农历8月18日前后三天观潮节外,农历每月初与月中皆有大潮可观,并可作一潮三看“追潮游”。在中秋佳节前后,八方宾客蜂拥而至,争睹钱江潮的奇观,盛况空前。
或遇年头潮大,涌上江岸,冲伤观潮者。文献载《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观钱塘潮》诗:“乍起闷雷疑作雨,忽看倒海欲浮山。万人退却如兵溃,浊浪高于阅景坛。”距杭州50公里的海宁盐官景区是观潮最佳处。
观赏钱塘秋潮,早在汉、魏、六朝时就已蔚成风气,至唐、宋时,此风更盛。相传农历8月18日,是潮神的生日,故潮峰最高。南宋朝廷曾经规定,这一天在钱塘江上校阅水师,以后相沿成习,八月十八逐渐成为观潮节。北宋诗人潘阆的《酒泉子》中写道: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这首诗便是当年“弄潮”与“观潮”活动的真实写照。
古时杭州观潮,以凤凰山、江干一带为最佳处。因地理位置的变迁,从明代起以海宁盐官为观潮第一胜地,故亦称”海宁观潮”。
“钱江秋涛”闻名国内外,早在唐宋就已盛行。观潮之日,尤在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几天,路上车如水流,人如潮涌。远眺钱塘江出海的喇叭口,潮汐形成汹涌的浪涛,犹如万马奔腾,遇到澉浦附近河床沙坎受阻,潮浪掀起三至五米高,潮差竟达九至十米,确有”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可摧”之势。不同的地段,可赏到不同的潮景:塔旁观”一线潮”,八堡看”汇合潮”,老盐仓可赏”回头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钱塘潮
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是
大潮成因:
1,天时: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这天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月球、太阳或其他天体对地球上单位质量物体的引力和对地心单位质量物体的引力之差,或地球绕地-月(日)质心运动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与月(日)引力的合力)最大。
2,地利:跟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有关。钱塘江南岸赭山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像半岛似地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公里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进难退。
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仅宽几公里,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
层层相叠。其次还跟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有关,这些沉沙对潮流起阻挡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涌。
3,风势:沿海一带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了潮势。
扩展资料:
观潮风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钱塘江涌潮最大,潮头可达数米。农历8月18在钱塘江上检阅水军,以后沿习成节。除农历8月18日前后三天观潮节外,农历每月初与月中皆有大潮可观,并可作一潮三看“追潮游”。
在中秋佳节前后,八方宾客蜂拥而至,争睹钱江潮的奇观,盛况空前。或遇年头潮大,涌上江岸,冲伤观潮者。文献载《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观钱塘潮》诗:“乍起闷雷疑作雨,忽看倒海欲浮山。万人退却如兵溃,浊浪高于阅景坛。”距杭州50公里的海宁盐官景区是观潮最佳处。
古时杭州观潮,以凤凰山、江干一带为最佳处。因地理位置的变迁,从明代起以海宁盐官为观潮第一胜地,故亦称”海宁观潮”。
“钱江秋涛”闻名国内外,早在唐宋就已盛行。观潮之日,尤在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几天,路上车如水流,人如潮涌。
远眺钱塘江出海的喇叭口,潮汐形成汹涌的浪涛,犹如万马奔腾,遇到澉浦附近河床沙坎受阻,潮浪掀起三至五米高,潮差竟达九至十米,确有”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可摧”之势。不同的地段,可赏到不同的潮景:塔旁观”一线潮”,八堡看”汇合潮”,老盐仓可赏”回头潮”。
历史渊源:
观赏钱塘秋潮,早在汉、魏、六朝时就已蔚成风气,至唐、宋时,此风更盛。相传农历8月18日,是潮神的生日,故潮峰最高。
南宋朝廷曾经规定,这一天在钱塘江上校阅水师,以后相沿成习,八月十八逐渐成为观潮节。北宋诗人潘阆的《酒泉子》中写道: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这首诗便是当年“弄潮”与“观潮”活动的真实写照。
钱塘江大潮是怎么形成的 每天都有
钱塘江大潮并不是每天都有,需要天时、地利和适宜的风势。
大潮成因:
天时: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这天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月球、太阳或其他天体对地球上单位质量物体的引力和对地心单位质量物体的引力之差,或地球绕地-月(日)质心运动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与月(日)引力的合力)最大。
地利:跟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有关。钱塘江南岸赭山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像半岛似地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公里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进难退,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仅宽几公里,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层层相叠。
其次还跟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有关,这些沉沙对潮流起阻挡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涌。
风势:沿海一带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了潮势。
扩展资料:
钱塘江位于我国浙江省,最终注入东海。在它入海口的海潮,天下闻名,每年都有不少游客前来观看这一奇景。海潮到来前,远处先呈现出一个细小的白点,转眼间变成了一缕银线,并伴随着一阵阵闷雷般的潮声,白线翻滚而至。几乎不给人们反应的时间,汹涌澎湃的潮水已呼啸而来,潮峰高达3—5米,后浪赶前浪,一层叠一层,宛如一条长长的白色带子,大有排山倒海之势。
诗云:“钱塘一望浪波连,顷刻狂澜横眼前;看似平常江水里,蕴藏能量可惊天。”潮头由远而近,飞驰而来,潮头推拥,鸣声如雷,喷珠溅玉,势如万马奔腾。观潮始于汉魏,盛于唐宋,历经2000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中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钱塘江大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致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