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神秘感。很多人都知道,滨海新区曾经被称为“鬼城”,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号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座城市的神秘面纱,探究一下滨海新区为什么叫“鬼城”。
一、滨海新区简介
滨海新区位于中国天津市东部,是天津市的一个市辖区,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滨海新区成立于2009年,总面积约2270平方公里,下辖5个街道、4个镇、1个国家级开发区。
二、滨海新区的发展历程
1. 起步阶段(1994年-2005年)
滨海新区的起步阶段可以追溯到1994年,当时,天津市开始实施“东扩南进”战略,滨海新区作为天津市的东部新区,开始逐步发展。这一阶段,滨海新区主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如道路、桥梁、港口等。
2. 快速发展阶段(2006年-2010年)
2006年,滨海新区被批准为国家级新区,这标志着滨海新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此期间,滨海新区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经济发展迅速,产业布局逐渐完善。
3. 转型升级阶段(2011年至今)
随着滨海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滨海新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力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滨海新区为什么叫“鬼城”?
1. 人口流失严重
(表格:滨海新区人口变化情况)
年份 | 人口数量(万人) |
---|---|
2000 | 110 |
2010 | 150 |
2020 | 130 |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滨海新区的人口数量在2010年达到峰值后,开始逐年下降。这主要是因为滨海新区的发展速度较快,吸引了大量外地人来此务工、创业,但同时也带来了人口流失的问题。
2. 空城现象明显
由于人口流失,滨海新区出现了空城现象。许多新建的住宅小区、商业设施等,白天人烟稀少,夜晚更是寂静无声。这种现象使得滨海新区被一些人称为“鬼城”。
3. 城市规划不合理
滨海新区的城市规划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部分区域过于集中,导致人口密度过大;部分区域过于偏远,导致人口流失。这种不合理规划使得滨海新区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4. 经济结构调整缓慢
滨海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相对缓慢,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不够快,导致部分传统产业逐渐衰落。这也使得滨海新区的发展面临一定的困境。
四、滨海新区未来展望
尽管滨海新区曾经被称为“鬼城”,但近年来,滨海新区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正逐步走出困境。以下是对滨海新区未来的展望:
1. 优化人口结构
通过吸引人才、提高就业机会等方式,优化滨海新区的人口结构,减少人口流失。
2. 完善城市规划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城市规划,合理布局产业、居住、商业等区域,提高城市品质。
3.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推动滨海新区经济转型升级。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交通、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滨海新区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滨海新区虽然曾经被称为“鬼城”,但通过不断努力,它正逐步走向繁荣。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滨海新区将成为一座充满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滨海新区为什么叫鬼城
滨海新区被叫鬼城是因为人比较少。
天津的滨海新区属于工厂与居民区混杂在一起的地区,连片的工厂与居民区交织在一起,所以街道常年都很清净,你走在天津滨海新区的任何一条街道上几乎都看不到人影,因为周边全是厂房和各种仓库,给人一种萧瑟荒芜的感觉。
滨海新区的人少详细解读:
滨海新区300万人口太少,目前要看讲的是哪里。滨海分成4个大区域和若干小区块,其中核心是开发区、塘沽和生态城,加上北汉沽南大港,西面是开发西区、保税空港和高新渤龙湖,一共4大区域。现在各区域之间离得比较远,欣嘉园、中部新城、金海湖、塘沽湾等等小区块夹杂其中,有些偏远地方人少很正常。但将来人不会少,所以不会留下鬼城。
滨海2千平方公里一钱不值的盐碱地,发展到现在GDP占天津一半多,人口从2000年的105万到现在300万,从全国看成绩相当不错。环渤海中心城市,全国唯一五大国家战略叠加区,发展空间相当广阔。
天津滨海新区到底是不是一座鬼城,10年买的房子,现在卖都卖
天津滨海新区是否被称作鬼城,这是一个常见的讨论话题。关键在于房价和人口。现实情况是,没有卖不出去的房子,关键在于价格。急于售房时可适当降价,不急则可持有。
滨海新区当前阶段注重房价调控和人口吸引,短期内房价受控,不适宜炒房。
新区每年土地招拍数量合理,新盘数量占全市四分之一,形成以量控价的局面。
关于人口数量的讨论,滨海新区人口从200万增长至300万,未来预计人口将显著增加,不会形成所谓的“鬼城”。
新区分为4大核心区域,包括开发区、塘沽、生态城等。目前各区域之间距离较远,部分偏远地区人口密度较小。但长远来看,人口不会减少,不必担忧。
人口增长方面,滨海新区2000至2019年间人口增加200万,2018年GDP增速虽低但仍增长6万多人,短期人口分布不均不会影响整体趋势。
未来,滨海新区GDP、税收、服务业收入、高新技术企业等指标将显著提升,GDP增长年均高于全市1-2个百分点,确保了长期人口流入的潜力。
新区还规划有津潍高铁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与RECP及中日韩自贸区的贸易便利化,这将进一步推动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
环境和产业发展方面,滨海新区提供了多种工业与服务业的选择,包括火箭、飞机制造、汽车、软硬件、互联网、大数据、机器人、金融、医药等。具体进入哪个领域取决于个人能力和市场机会。
为什么说天津是第二个唐山
您好:根据10月中旬发布的天津市住房建设“十二五”规划,天津将重点建设蓟县、宝坻、京津、武清、宁河、静海和团泊七座新城。多个新城齐齐上马,对天津这个商品住宅库存量一直居高不下的城市而言,着实有“消化不良”之忧。
7座新城。《天津市住房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中的一个数字将天津一下子推到了聚光灯下。
根据10月中旬发布的天津市住房建设“十二五”规划,5年规划期内预计天津全市住房建设总建设量约为9500万~12000万平方米,其中新建保障性住房4875万平方米,新建商品住房4625万~7125万平方米。规划分区域进行了详细阐述,相较于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及环城四区,规划称将重点建设的蓟县、宝坻、京津、武清、宁河、静海和团泊七座新城更有聚焦作用。
然而,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多个新城齐齐上马,对天津这个商品住宅库存量一直居高不下的城市而言,着实有“消化不良”之忧。
“天津市这是为土地营销做准备,本质就是换了一个方式去卖地。”克而瑞信息集团研究中心天津片区总经理沈文在接受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规划多年新城大多仍是荒地
其实,天津市多个新城的建设规划由来已久,最初的新城数量更多。
2006年7月,国务院批复《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规划了11个新城,分别为蓟县、宝坻、武清、宁河、汉沽、西青、津南、静海、大港、京津和团泊新城。
在2009年发布的《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征求意见稿中,天津市对于新城建设进行了调整,指出要“建设蓟县、宝坻、武清、宁河、静海、京津和团泊7个新城,将按照中等城市标准建设”。
而天津市住房建设“十二五”规划中的新城建设目标基本基于上述空间发展战略。在这份设想中,几个新城各具特色、各兼其职:武清新城要发展成为京滨综合发展轴上的重要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生态宜居城市;宝坻新城发展成为京津唐地区重要的商贸物流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生态宜居城市;静海新城发展成为现代制造业基地、区域物流中心和生态宜居城市;宁河新城发展成为联系东北地区的门户,京津唐地区的加工制造基地、商贸物流基地和生态宜居城市;蓟县新城发展成为天津市历史文化名城,京津冀北地区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和生态城市;京津新城发展成为京津唐地区以休闲旅游、会议会展、文化教育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彰显北方水城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团泊新城发展成为以科技研发、教育体育、创意产业、旅游度假为主的生态宜居城市。
天津房地产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些新城虽然已规划多年,但多是土地规划,除了武清、宁河少数新城是在建设进行时,其他大部分目前还是荒地状态,项目建设尚未开始。
市场高库存下新城前景不明朗
虽然新城建设即将进行实质性操作,但天津市的房地产市场却早早进入“消化不良”阶段。
自2011年4月至2012年6月,天津市住宅销供比连续15个月小于1,市场供过于求态势凸显。在此背景下,天津住宅库存量达到历史的新高,出清周期达到创纪录的29个月(出清周期=目前可售套数/往前推6个月的平均销售套数),较历年相对低位10个月水平增加了19个月。截至2012年6月末,天津住宅市场的可售量近14万套,库存压力巨大。
而这种高库存量的状况一直维持到今年。截至2013年8月31日,天津市住宅市场的可售量2040.83万平方米,环比增加58万平方米,出清周期虽稍有回落,但仍在20个月的高位。各区可售面积消化程度亦有不同:以8月为例,天津市内六区、环城四区的可售量都有所回落,环比分别下降2.95万平方米和9.46万平方米,远郊区县可售面积则大幅增加,以20.49万平方米的增量使可售面积逼近600万平方米。而远郊区县恰是天津市意图打造众多新城的区域。
因此,不少业内人士对于新城的开发前景并不乐观。“天津就是一个房地产人士眼中的三线城市,天津对周边人口的吸引力不大,开发量却很大。”高策地产服务机构董事长陶红兵曾直言。
“这个包含多个新城建设的规划更多的是一个城市发展概念,除了武清这样人口还算密集的地方,其他如宝坻、蓟县等新城本地人口住宅保有量很高,市场属于基本饱和状态。”沈文明确表示不认可这种城市摊大饼然后做卫星城的模式。
新城规划只是一场土地营销?
根据克而瑞研究中心数据,2011年至2013年9月,天津市商品住宅供应面积总计3334.8万平方米,而成交面积却仅有2616.4万平方米。此种背景下的新城规划自然饱受质疑。
在沈文看来,天津市的这个新城规划本质不过是“土地营销”,“经过新城规划后,规划中地块的价格就能涨上来。并且,天津市政府还可以通过做新城规划获得更多的征地指标。”
对于天津市政府来说,土地市场似乎的确需要强心剂了。2013年上半年,天津土地市场供应381宗地,同比锐减3成。但值得注意的是,以武清区为代表的远郊区县成为土地出让中的大户,供应地块数量占到全市总量的近六成,其中宝坻区占比15.46%,武清区更是占比最高,达21.95%。
但与宝坻的不被看好不同,武清更受业内青睐。在规划的7个新城中,虽然业内人士普遍对新城未来是否有足够市场需求表示疑问,但对武清新城的前景则显得乐观得多。
在天津开发有多个项目的首创置业京津同城(天津)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邦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武清的京津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明显,整体规划较好,未来最有发展机遇。“相较而言,蓟县的发展就要差很多,发展较慢,没有新城面貌;宝坻新城由于产业支撑不到位,活跃程度、城市气氛都不是很好;宁河新城则是最滞后的,它离天津市中心太远了。”
即使同样对武清新城较为看好,但这并不能减少沈文对天津多个新城齐建的忧虑,“这些新城都是超供区。以天津现有的城市财政能力、城市人口的支付能力以及市场需求,一下子做这么多新城,根本无法消化。如果这么建,天津很可能会成为第二个唐山。”沈文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致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