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故事(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故事视频)

山西洪洞大槐树,这个名字在中华大地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棵树,更是一个关于迁徙与记忆的故事。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走进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感受那段厚重的历史。

一、大槐树的由来

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朝初年,为了充实北方人口,政府实行了大规模的迁徙政策。当时,洪洞县作为迁徙的中转站,吸引了大量来自南方的百姓。为了便于辨认,政府特意在洪洞县的一棵大槐树下设立了登记处。这棵大槐树因此成为了迁徙者的象征,也成为了后人寻根问祖的圣地。

二、迁徙者的故事

1. 迁徙的原因

* 土地兼并:明朝初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生活陷入困境。

* 自然灾害:连年自然灾害导致粮食歉收,百姓生活无法维持。

* 政策引导:政府为了充实北方人口,实行了大规模的迁徙政策。

2. 迁徙的过程

* 集结:百姓们被召集到洪洞县的大槐树下,登记个人信息,领取迁徙凭证。

* 出发:百姓们带着简单的行囊,踏上了迁徙的征程。

* 安置:到达目的地后,政府为迁徙者提供土地、房屋等生活必需品。

3. 迁徙者的生活

* 艰苦奋斗:迁徙者们在新的环境中,面临着种种困难,但他们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

* 传承文化:迁徙者们将南方文化带到了北方,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大槐树的传说

1. 离别时的泪水

相传,迁徙者在离开家乡时,纷纷来到大槐树下告别。他们望着那棵熟悉的树木,泪水涟涟。为了纪念这段离别,人们将大槐树称为“离别树”。

2. 寻根问祖

许多迁徙者的后代,为了寻找自己的根,纷纷来到洪洞大槐树。他们在大槐树下祈祷、祭拜,希望能够找到自己的祖先。

3. 大槐树的传说

关于大槐树,还有许多神奇的传说。比如,大槐树能够预知未来,为迁徙者指引方向;大槐树能够治愈百病,为迁徙者带来健康。

四、大槐树的文化价值

1. 历史见证

洪洞大槐树见证了明朝初年的迁徙史,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

2. 民族精神

大槐树所代表的迁徙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3. 文化传承

大槐树成为了迁徙者后代寻根问祖的圣地,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山西洪洞大槐树,一个关于迁徙与记忆的故事。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民族的精神,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传承这份精神,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迁徙原因 迁徙过程 迁徙者生活
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政策引导 集结、出发、安置 艰苦奋斗、传承文化
离别时的泪水、寻根问祖、神奇传说 历史见证、民族精神、文化传承

以上就是关于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山西洪洞大槐树背后的故事!山西人为什么要在大槐树下寻根

今天,校易搜为您带来了山西洪洞槐树背后的故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和校易搜一起看看。

“问我老家在哪?山西洪洞大榕树古老的民歌,年复一年地口头流传下来。这些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的民歌,从老人低沉而沧桑的嗓音中流淌出来,仿佛在向人们讲述一个遥远而久远的故事。那么,洪洞的大槐树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这得从元末明初说起。

元朝统治者虽然善于用兵,却忽视了统治。侵略扩张的过程消耗了大量民众的财力,使得民众的税负越来越重。另外,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容易引发冲突和纠纷。因此,在元朝统治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层出不穷。然后朝廷会出兵镇压起义,等等。比战争更可怕的是自然灾害。

元朝有很多自然灾害。1998年,记录了92次大规模洪水、86次干旱、69次冰雹灾害、61次蝗虫灾害、59次饥饿道歉、56次地震、42次风暴、28次霜冻和雪灾以及20次流行病灾害。“连年饥荒,民不聊生”,甚至出现了“粮食不埋,人吃”的恐怖。所以《中国救灾史》作者邓运特在文末不得不感叹:“可见元朝的灾难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要严重。”

可以说连年的自然灾害和战争摧毁了骄傲而庞大的元帝国。朱元璋推翻了元朝,但这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同时,人口和经济遭到破坏。无数人死于战争、饥寒和意外的麻烦。由于人口少,许多地区不得不降低行政级别。明朝初期,中国人口不到一千万。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湖广等地变得人烟稀少、冷清萧条。

相比之下,山西就很幸运了,没有遭受太多的自然灾害。另外,山西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并没有成为元末农民起义的主战场,而是相对和平地完成了政权的转移。所以,在全国其他地方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时候,山西依然是人口密集的地方,农田肥沃,人民丰衣足食。

明朝以后,政局逐渐稳定,自然灾害不再频繁。明太祖朱元璋看到一大片本该种麦穗稻穗的土地,因为没人耕种,变成了荒地。当然,这是一个遗憾。“丧事之后,中原苍翠,人烟稀少。所谓的田地开放了,户口增加了。这是中原的当务之急。”于是他命令山西人转移到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洪武六年至永乐十五年,移民十余人。一个六口之家,不管是三口还是四口,前后都有一百多万人。几十年后,中原逐渐恢复生机。

在古代中国,人们总是搬回老家。如此大规模的迁移是罕见的。他们之所以选择背井离乡,首先是明政府的强制性要求。第二,这些移民通常是山西的穷人。通过移居中原开垦土地,他们可以拥有大量自己的土地。最初几年,他们不用交税,还可以得到政府的奖励。这是他们改善生活甚至改变命运的唯一选择。

然而,中国人毕竟是想家的。他们在憧憬未来生活的同时,也带走了对家乡的依恋。其中,山西洪洞的大槐树是最大的移民登记点。想移民的人在这里集合,报出名字,然后背上行囊,走进跑得远远的马车,再也不回来。

宏达花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这棵槐树是汉代种植的。自明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根深叶茂。古人大多不识字,也没有GPS。跋山涉水,可能早就迷了回家的路。因为年龄的关系,很多人一出生就会看到这棵大槐树。也是移民的报名点,自然成为家乡的象征,乡愁在人们心中的投影。于是这些外迁的山西人唱起了“我的家乡在哪里?山西洪洞大槐树”,并传授给自己的子子孙孙,带领他们在大槐树下寻根。

现在洪洞的大槐树已经不是原来的那棵了,而是在原来的槐树位置用钢筋混凝土修复的。尽管如此,它已经成为国家5A级景区,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以民俗祭祀活动为特色的5A级景区。

曹文轩在他的散文《前方》中说,“人的悲剧本质不是总想到达目的地却不能,而是当他们向前走,四处流浪的时候,总是思念自己的家,思念自己的故土,思念久违的故乡。”这也许就是大槐树存在的意义,也是为什么仍然有那么多人永远不会忘记用钢筋水泥建成的大槐树。

洪洞大槐树事件是怎么回事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据我老家的村民说,我们村就是那个时候从大槐树迁移出来,以充实北部边防的,村里的家谱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记起的。)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

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罗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

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开荒种地,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门口栽种槐树,以表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情。有些移民到迁徙地后,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区有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长子营等,表明这些居民是当年从赵城、洪洞等地迁去的。

祭祖小屋里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该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着他们的牌位,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于墙,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四百多个县,有的还远在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关于大槐树河南人的故事

元朝末年,由于统治阶段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加之天灾不断,最终引起全国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经过十余年的战乱,中原大地一片荒芜,人口稀少。朱元璋建立明政权以后,为了恢复经济,发展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大规模移民,即从地窄人密地区向地广人稀地区迁徙人口。此次移民时间长,包括地区多,迁出地主要是山西,迁往地主要是豫、冀、鲁、皖等省。河南洛阳自然是移民的重要地区之一。因此,至今在洛阳城乡流传着“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的歌谣,祖籍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已成为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共同根源。那么,移民与大槐树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需要从元朝末年说起。

元朝自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至元顺帝从大都(今北京)败逃塞外,历时不足百年,虽也曾盛极一时,但其内部矛盾重重,冲突及自相残杀不断。从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到顺帝即位(1333年)的25年中,元朝九易其主,故有“席不暇暖”之说。特别是到元朝末期,由于蒙汉地主阶级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农民不断流亡,造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加之黄淮多次决口泛滥,农民无法生存,揭竿而起反抗压迫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1351年终于爆发了元末最大规模的红巾起义,韩山童、刘福通在颖州起义。随后,郭子兴、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纷纷响应。经过十几年的征战,朱元璋逐渐消灭了其它势力,推翻了元朝统治,并于1368年建立了明政权。但是,以朱元璋为首的明朝统治者面临的是一个满目疮痍、残破不堪的局面。由于多年的战乱,战争最惨烈的中原地区土地荒芜,人口锐减,死的死,逃的逃。据清乾隆《偃师县志》记载,早在“至正五年(1345年),伊洛河泛滥,淹没千家,生灵涂炭,十室九空”,“至正廿二年(1362年),洛阳、偃师、孟津大旱,人相食”。天灾人祸并至,遂致河南、河北、山东、皖北等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渐绝”((明太祖实录)卷廿九)。而这个时期,相对远离战区的山西却是另一番景象,“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比较繁荣,所以人丁兴旺,并逐渐出现了地窄人密的矛盾。针对这一现状,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发展经济,首要解决的便是劳动力与土地的矛盾。明太祖朱元璋果断地从洪武初年开始了大规模移民,山西就被指定为最主要的移民迁出地。令“疏散山西两府(平阳、太原)五州(汾、辽、蒲、潞、沁)五十一县之民遣送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甘等广大地区”,使生产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好景不长,接着又发生了“靖难之役”,战乱达四年之久,天下被破坏的程度,甚于明太祖时代,结果造成“中原田多荒”(《明史、食货志》),再次加剧了中原地区地广人稀的荒凉局面。于是,明成祖朱棣不得不继续大量移民,补充人烟稀少的地方。因此,移民高潮历三朝五十年,这在我国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明初移民的事实,在《明史》、(明实录)、《续文献通考》、《日知录》等文献中都有记载。大致情况是这样的:政府对移民采取了鼓励和奖励政策,被迁徙的老百姓每户发给银锭二十两,作为安家费,使其置耕牛、种子、建房等,并免其三年或五年的赋役。那么,山西迁民,为什么仅洪洞大槐树影响最大呢?这是由于山西人口之稠密,首推晋南,而洪洞县正位于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它地处南北交通咽喉,北达幽燕,东接齐鲁,南通秦蜀,西临河陇,且是晋南平阳一带人口最为稠密之县。明代迁民虽不是专迁洪洞人,但作为迁民重点是很自然的。洪洞县西周为杨侯国,秦汉置杨县,隋代改为洪洞县至今。在县城北郊贾村西,有一处公园式建筑。据(洪洞县志)记载,明朝时,这里是广济寺,为唐贞观二年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济济,香客往来不绝,唐宋以来,又建有驿站,房舍宽广,常驻驿官,办理公差。在广济寺旁有一株“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阳关古道即从树下通过。为此,明政府便在广济寺和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并发给移民“凭照川资”。元末河南的大部分地区因天灾战乱,造成人烟稀少、田地荒芜,中原地区又是明政府的重要根据地,所以,河南必然成为移民的重点。据有关资料的不完全统计,河南全省63个县有移民。我国有关历史文献记载,“山西迁民于河南者,以彰德府(今安阳)、怀庆府(今沁阳)、归德府(今商丘)为最多,河南府(今洛阳)、汝宁府(今汝南)、南阳府(今南阳)也不少。”洛阳所在的河南府中,据记载永宁(洛宁县)、孟津、偃师、洛阳县山西迁民为数不少。据一些氏族家谱、碑文上看,都记载有迁民的历史。从时间上看,多数正是在洪武、永乐年间迁来,虽然有些村庄氏族无所记载,但他们都知道是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明通化《河南通志》记载:明初洛阳县有人口82841人,永乐十年(1412年)83124人,成化十八年(1482年)85124人。《偃师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全县3961户,29125人,永乐十年(1412年)4017户,30000余人。这些都是迁民以后的数字。现就看到的部分家谱、石碑所记载的情况,摘录如下:偃师山化乡游殿村道光二十三年十月续写的(滑氏家谱)载:“吾滑氏聚族邙上,自明初洪武六年由山西迁徙而来,至今四百余年。……考《明史》洪武朝户部郎中刘元皋上疏,古狭乡之民,迁于宽乡,欲地无余利,人无失业也。上从其言,迁山西泽、潞民于河北,屡徙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则滑氏之来偃,其在明初无疑矣!”游殿村西滑氏老坟有一碑载:“自山西洪铜(洞)迁来……”。偃师寇店韩寨《赵氏族谱。引》:“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于河南府洛阳县东南路偏五里孙贺庄,后改名杨裴屯。”韩寨{大明处士张公大老之墓碑}载:“大老系张氏始祖也,原籍山西长子县南和村人也,因国祸世乱,随母到偃师县治。”洛阳《王氏祠堂碑》载:“洪武元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到河南省洛阳府北窑天华岭……明中期由洛阳北窑迁到洛阳府高崖寨。”清道光廿四年所修偃师山化乡王窑村《王氏家谱·序》载:“吾王氏聚族邙山角下,洛河北岸,自明初洪武三年山西长子县迁移已来至四百余年。”山化乡关窑《王氏家谱·序》及祖茔碑文均记载:“祖讳贵,原籍山西阳城县大王庄人,于明洪武初年迁偃,至今六百余年。”宜阳县城关乡河下村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所立《创修谷氏祖庙碑记》载:“明初,谷氏仁美公自山西洪洞迁居宜阳县寿安之左,迄今四百余年。”据宜阳《裴氏家谱》载:其先祖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闻喜迁来,当时是裴成夫妇携五子,现已繁衍到2700多人,分布于三乡的可乐湾、杨圪塔、赵堡乡的油路口及盐镇等地。宜阳《许氏老八门家谱》载:先祖于明洪武七年由山西迁入宜阳鱼泉,至今已繁衍至19代。宜阳莲庄《王氏家谱》载:王氏先祖于明初由山西夏邑小李庄迁入。当初仅为母子四人,现已繁衍到1927人,分布于宜阳县的莲庄、张坞、韩城、盐镇、石陵、赵堡等乡。明嘉靖年间兵部尚书王邦瑞即为此支王氏之名人。东赵保(张氏祖茔碑文)载:始祖友谅公系山西洪洞县八政村人,于大明永乐年间迁至河南省宜阳县东赵保。”新安县《陈氏宗谱》载:先祖于明代由蒲坂迁至河南省新安县窨兴村。六百年来,人口繁衍流迁,今分布于宜阳、新安、济源、渑池、孟津、洛阳、嵩县、卢氏等地。由以上所列资料看,洛阳一带在明初有许多山西迁民,说明大槐树处集中迁民是确凿无疑的事实,但究竟有多少人,则无从查考,有待于进一步调查考证。也许有些已不知由山西何处迁来,但大家公认是大槐树处迁民的后裔。迁民到了新的居住点后,他们大多在新居的院子里或大门口栽种槐树,借以寄托对家乡的思念。总之,明朝初年大规模迁民,客观上缓解了土地与人口的矛盾,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生产逐步得到恢复,社会秩序渐趋稳定。因此,迁民政策应该说是一项成功的政策。有关当时大槐树迁民,还流传着不少传说故事,其中“复形小脚趾甲”、“背手走路”、“解手”的来历最为生动形象。“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据说凡是洪洞迁来之民,脚小趾甲中都有一裂缝好象是两个小趾盖。据说明朝政府为实行迁民垦田政策,也实行了优惠政策,如发给川资盘缠及安家费,但人们故土难舍,谁不留恋自己的家,而去千里迢迢投奔异乡?因此,明政府在迁民前广贴告示,欺骗百姓说:“不愿迁移者到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日内赶到。愿迁者可在家等待。”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晋南、晋东南、晋中的人都来了。第三天,大槐树四周集中了十几万人,他们拖家带口,暗中祈求神灵保佑平安无事。突然,一大队官兵包围了大槐树下手无寸铁的百姓,一大官员在官兵簇拥下宣布:“大明皇帝敕令,凡来大槐树之下者,一律迁走。”这道命令犹如晴天霹雳,他们这才明白上当受骗了。人们哭着、骂着、呼爹唤娘,混乱一片。但这都无济于事。接着,官兵强迫人们登记,发给凭照。每登记一个,就让被迁者脱掉鞋子,用刀子在每只脚小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以防逃跑。因此,至今移民后裔的脚小趾甲都是复形,据说就是被砍一刀的缘故。在押解迁民时,为防止逃跑,被迁者都用绳反绑,然后用一长绳联结起来。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告诉小孩子:“这里就是咱的老家,这里就是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被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久而久之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一习惯。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路上自然要经常有人要大小便,这时,只好央求官兵:“老爷,请解手,我要拉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明白了。以后,“解手”便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致远行

    本文地址:https://www.mydack.com:443/lvyouzixun/6212.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