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人为什么那么坏(摩洛哥人为什么是白人)

在旅行圈中,摩洛哥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目的地。有些人对摩洛哥人赞誉有加,称他们热情好客、友好善良;而另一些人则对他们持有偏见,认为摩洛哥人狡猾、不诚实。摩洛哥人为什么会被贴上“坏”的标签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偏见背后的真相。

一、误解与偏见

1. 文化差异:由于文化差异,摩洛哥人和我们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一些游客在初次接触时,可能因为不适应而产生了误解。

2. 语言障碍:摩洛哥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虽然很多人会说英语,但在沟通中仍然存在障碍。这可能导致一些游客产生不满情绪。

3. 媒体报道:一些媒体报道过于夸大其词,将摩洛哥某些负面事件放大,给人们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二、实际情况

1. 友好热情:实际上,摩洛哥人非常友好热情。他们乐于助人,对待游客非常真诚。以下是一些真实案例:

案例一 案例二 案例三
一位游客在摩洛哥迷路,当地摩洛哥人主动帮助他找到回家的路。 一位游客在酒店遇到突发状况,酒店服务员立即为他提供帮助。 一位游客在市场上与摩洛哥摊主发生纠纷,摊主主动赔偿损失。

2. 商业环境:摩洛哥的商业环境相对较为复杂。一些不法商家可能会利用游客的不了解,进行欺诈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摩洛哥人都是“坏人”。

3. 尊重与理解:在摩洛哥旅行时,尊重当地文化和习俗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旅行小贴士:

小贴士一 小贴士二 小贴士三
尊重当地宗教信仰,避免在斋月期间进食。 了解当地风俗习惯,避免在敏感场所拍照。 谨慎购买商品,避免上当受骗。

三、如何正确看待摩洛哥人

1. 避免以偏概全:不要因为个别事件就对整个群体产生偏见。摩洛哥人和其他国家的居民一样,既有好人也有坏人。

2. 理性看待媒体报道:媒体报道往往存在主观性,不能完全代表事实。

3. 与当地人交流:与当地人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有助于消除偏见。

4. 提高自身素质:在旅行过程中,保持谦逊、宽容的心态,尊重他人。

摩洛哥人并非“坏”,只是由于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因素,导致一些游客产生了误解。在旅行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理性看待问题,尊重当地文化,与当地人和谐相处。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了解,就能发现摩洛哥人身上的闪光点。

摩洛哥为什么被称为蓝色国家

非洲摩洛哥这个国家不知道大家熟不熟悉,在这个国家的北方有一个长的非常想山羊角的山峰,方言望去就是一片美丽的蓝色,这个地方就是舍夫沙万。在西班牙语当中,舍夫沙万就是角的意思;在柏柏尔语当中,舍夫沙万就是山羊角的意思;阿拉伯语当中是瞭望群峰之巅的意思。不论是哪一种语言,这个词似乎都代表着与世无争的纯净之地。

神秘的蓝色传说

作为世界三大蓝城之一的舍夫沙万,小镇里的民宅、道路的阶梯,都被涂上了蓝色的颜料。

这些蓝色并不是整齐划一的,不仅有天空般的蔚蓝和湖水般的湛蓝,还有清凉的浅蓝和少女系的粉蓝。这些颜料被称为Tekhelel,是当地人用贝类制成的天然颜料。

舍夫沙万,为什么这么蓝?

这里流行着种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蓝色代表泉水。

舍夫沙万坐落在山谷之中,面朝大海。无论是山间流水还是大海都是天然纯净的淡蓝色。再准确点来说,舍夫沙万之所以是蓝色的,可能是因为Ras ElMaa泉水。

Ras El Maa泉水是舍夫沙万当地人的生命之泉。

当地人会喝这个泉水。在舍夫沙万的街头可以看到许多简单的水龙头直饮水装置,里面的水就是来源于Ras El Maa泉水。

他们认为,只要喝了这个泉水,泉水就会融入整个身体,疲惫的身体可以得到休息,就算是污浊的身体也会得到净化。

正所谓物尽其用。Ras El Maa泉水流经的小镇街道里,当地妇女会在岸边洗衣服,而小孩子则喜欢泡进水里,溅起嬉戏的水花。

所以,当地人把舍夫沙万涂成蓝色,相当于是将生命之泉洒遍整个小镇,以净化小镇每个角落和表达他们对水的感恩吧。

第二种说法,蓝色可以驱蚊。

舍夫沙万是位于北非国家摩洛哥西北部的一座城市,属于地中海气候。当地夏季炎热干燥,水源充足,适合蚊虫的滋长。人们将城市建筑涂成蓝色来驱逐蚊子,是流传最广的理论之一。

作为四害之一的蚊子,去到国外也不受欢迎。国内防止树木有虫害,会涂上白色的石灰水,那舍夫沙万的人们想要用蓝色驱蚊的淳朴愿望,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这里需要科普一下,蚊子是依靠辨别气味来寻觅猎物、求偶寻欢的。因此,它们喜欢追踪人呼吸出来的二氧化碳,跟血型没有太大的关系。

更重要的一点是,蚊子是色盲,对颜色没有辨识度,但是它们会区分明暗深浅,有趋暗的习性。

我们常听到在户外要穿浅色长袖衫和长裤的温馨提示。一方面,长袖长裤可以避免皮肤的暴露,另一方面,浅色可以避免吸引蚊子。

舍夫沙万建筑主要是蓝白色的,整体上算是浅色,而蚊子喜欢深色,只能说浅色会降低蚊子想待在那里欲望,但不至于能驱蚊。

至于蓝色颜料本身有没有能产生驱蚊的气味或者作用,这个就有待考究了。

虽然没有现代科学证明,蓝色可以驱蚊,但是蓝色确实可以给人带来一种清凉感。

所以,又有了第三种说法,蓝色是给城镇降温的。

如果有不熟悉的舍夫沙万地理位置和气候的人,看到这些全是蓝色的房子和街道,他们或许会猜问:这是北欧哪里的城市建筑吗?

不是说他们不熟悉地中海地区与北欧地区的建筑风格,而是他们从蓝色中感觉到了高纬度地区的寒冷。

从视觉上看,蓝色是最冷的颜色,纯净的蓝色会表现出一种美丽、冷静、理智、安详与广阔的感觉。

根据环境或季节采用不同的色调,能带给人不一样的感觉:夏季使用冷色系,让人感觉到凉快,冬季使用暖色系,让人感到温暖。

像浴室适合用浅蓝色,利用蓝色视觉给室内降温也是家居设计的常规操作。那么,将色彩运用在建筑外观给城市降温也是相同的道理。

从物理性质上看,蓝白的浅色组合,可以反射更多的太阳辐射,减少建筑的吸热,从而降低城市温度,也讲得通。

但实际上,泉水、驱蚊和降温这三种都不是舍夫沙万蓝色传说的最准确说法,或者说它们都不是把舍夫沙万染成蓝色的初衷。这个神秘的蓝色传说,其实是跟这个城市的历史和当地人的宗教信仰有关。

舍夫沙万成立于1471年,由一个名字很长的摩尔人建立的,他叫埃米尔·穆萨·阿里·本·穆萨·本·拉希德·阿拉米(Moulay Ali Ben MoussaBen Rached El Alami)。

他选中了这个像山羊角一样的山坡,建起了堡垒和城墙,以抵抗葡萄牙人的攻击。在1471年刚建城时,舍夫沙万还不是蓝色的,它看起来和普通的小镇无异。

1492年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之后,不少犹太人和摩尔人被驱逐出境。于是,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就来到了舍夫沙万,而刚刚建城不久的舍夫沙万对难民也持以包容和开放的态度。

16世纪时,舍夫沙万还成立为一个独立的王国,但是不到一百年时间就被摩洛哥苏丹打败了,成为现在摩洛哥北部版图的一部分。

17世纪初的时候,舍夫沙万也经历过类似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当地人认为舍夫沙万是个神圣而不可玷污的地方,拒绝所有外邦人和异教徒的进入,连经商的人被拒之门外,这种现象持续了近300年。

到了19世纪的时候,舍夫沙万进一步发展成为穆斯林宗教极端主义的中心。绿色是伊斯兰宗教的颜色,所以信徒们把房子涂成了绿色。

曾经,有三个外国人先后进入过舍夫沙万,但结局都以失败告终。

第一个试图窥探舍夫沙万的外国人是法国籍的探险家和传教士查尔斯·尤金·福柯(Charles EugeneFoucault)。1883年,他穿着当地人的长袍混进了舍夫沙万,但只在城里待了一个小时就被当地人发现,并驱赶出境。

第二个是路经摩洛哥的舍夫沙万的伦敦时报记者沃尔特·哈里斯(WalterHarris)。他为了混进其中,不得不伪装成当地商人和流浪汉的样子。但他待了几天,还是被当地人发现了。

第三个进入的是美国传教士威廉·萨摩斯(WilliamSamos)。1892年,他游历摩洛哥准备前往这里时,被劝阻不要进入舍夫沙万,可他非要硬闯,结果一进城门就被当地群众乱棒打死了。

直到西班牙入侵摩洛哥,并签署了1912年的《马德里协议》后,舍夫沙万才被迫打开了面向世界的大门。

到了二战时期,希特勒对犹太人进行了灭绝般的种族清洗,又有一大批犹太人来到了这里。

蓝色是犹太教的颜色,它代表着天空和天堂,可以让人保持着一种圣洁而纯净的精神状态,而犹太人相信物体涂上了蓝色就会得到上帝的保佑,所以随着犹太人的避难迁徙到了这里,他们就开始把建筑涂成蓝色。

1930年以后,蓝色被大规模涂抹在了舍夫沙万的角落,舍夫沙万成为了一个以蓝色闻名的小镇。

不过就算舍夫沙万在犹太教蓝色的庇佑下,仍然躲不过被美国闲得蛋疼的轰炸。

20世纪20年代,在里夫战争期间,西班牙与摩洛哥的里夫部落之间发生武装冲突,舍夫沙万成为美国人的目标。

当时的美国上校查尔斯·斯维尼(CharlesSweeny)建议法国人组建一个美国飞行员中队以支持法国在摩洛哥的战争,法国不仅接受了这个提议,还表示热烈欢迎。

随后,西班牙加入法国并依靠了这个由美国人发起的中队,结果就是该中队在1925年9月17日对舍夫沙万进行了惨绝人寰的轰炸。

美国飞行员保罗·艾尔·罗克韦尔(Paul Ayres Rockwell)描述了他对轰炸舍夫沙万的惋惜:

我很遗憾不得不攻击一个始终保持其独立性的城镇,除了几年的西班牙占领以外……这座城市从空中看起来很可爱,拥抱着高山,周围环绕着许多花园和绿色植物……我俯瞰众多的避难所、六座清真寺、中世纪的地下城和有喷泉的大广场,我热切地希望它们都没有受到破坏。

不幸的是,平民永远是战争的受害者。

这个轰炸举动遭到了美国国务院的强烈谴责,因为该轰炸行为违反了美国的中立法,而该中队也在强烈抵制下解散了。

曾经多灾多难的舍夫沙万,逐渐在战争中喘息过来。今天,舍夫沙万因其宁静的大自然以及老城区里狭窄小径的蓝色墙壁,而成为旅客的热门之地。

尽管许多犹太人已经离开,但这个历史和宗教流传下来的习俗并没有改变,人们还坚持将建筑外墙和街道每年都粉饰一遍。这样一来,既保存了当地独特的蓝色景观,又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打卡,振兴了当地的旅游业。

在蓝色传说的庇佑下,这里还有许多让人羡慕特殊的居民——猫。

这些猫总爱悠哉悠哉地散步或是坐在门边上舔舐着身上的毛,就算有人靠近它们身边,它们也不会惊慌地躲开。它们和当地人一样,享受着惬意的慢生活。

这大概就是蓝色传说下舍夫沙万的魅力吧。愿这般蓝色,可以永远地守护这片土地的安宁。

如果你来到了舍夫沙万,请放轻脚步,一边感受心灵的净化,一边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宁静。

为什么黑人跑的快呢

黑人跑步快,爆发力强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前几天学校里举办的运动会,由于是大学校园,有很多的留学生来此念大学。所以不难能看到在操场跑道上站着准备比赛的黑人同胞。

最刺激的当然是看他们跑一百米,黑人,白人,黄种人,一同站在了百米起跑处,随着一声枪响,激烈的比赛开始了,这时候看到的是黑人飞一般的冲了出去,所有人的视线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他不仅拥有着一双人人都羡慕的大长腿,一步就能跨出去几米,而且速度也超级快,跑上几步就把其他人落下很远,有一种不敢眨眼,怕一眨眼的功夫他就跑到了终点的感觉,所以我全程实现都没离开那个黑人兄的身上,真的是令人赞叹。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黑人为什么跑步这么快呢?

我感觉和他们的饮食有一定的关系吧。

黑人比白种人和黄种人拥有更多的肌肉纤维,拥有更多的肌肉纤维会拥有更强的爆发力,这是他们的优势之一。

承受冲击能力更强,黑人的骨质硬,能承受较大的冲击,而且四肢修长,大长腿大长胳膊,修长的身材,而且髋部窄,脂肪少,在身体的舒展、协调和屈伸能力上优于其他白种人和黄种人。

黑人的弹力也非常的好,黑人的脚有一定的优势,他们的脚有特殊构造,他们的二脚趾较长,而且跟骨大,足弓高,加之脚底厚实多肉,这样的构造会使整个人有更强的弹力,这使黑人在运动时提供了更好的助推效果,使他们冲击力很强。

人类的起源在什么时候

关于人类起源说,有两种绝然不同的观点,一个是多地起源说,另一个是单地起源说。

多地起源说主要流行于20世纪90年代之前。多地起源说认为人类的祖先来自非洲,但是他们从非洲走出后,并没有绝灭,而是在不同的地方分别进化出当地的现代人。

多地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密西根大学沃波夫教授。沃波夫教授认为在15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匠人(早期的直立人)第一次走出非洲后,分别到达世界各地,并在当地独立演化,有尼安德特人、北京人、爪哇人、蓝田人等,在地理环境隔离的状态下,分别平行进化成当地的现代人。

另一个单地起源说,在20世纪90年代在遗传学上获得了有力的支持,虽然仍有一定数量的学者支持多地起源说,但是接受单地起源说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人类起源的主流观点。

单地起源说不仅获得化石证据的支持,而且分子生物学、人类遗传学研究也为这一学说提供了充分的证据,因为从580万年前的始祖地猿到现今的人类,基因变异都是连续的,并在DNA中,都保留有变异的记录,也就是说,从古猿到现代人580多万年的进化历史,在人类的DNA中,都保留有进化的记录,这些进化记录显示了基因变异的历史痕迹。

单地起源说认为,180万年前,早期直立人匠人走出非洲后,由于不能适应当地的地理与环境,先后灭绝。

而仍在非洲的匠人,大约在80万年前进化出海德堡人,海德堡人在非洲与欧洲之间迁徙,大约在40万年前,迁徙生活在欧洲的海德堡人在自然地理的隔离下,进化成早期智人,即尼安德特人。

尼安德特人,身材不高,敦厚结实,脑容量可达1750毫升,比我们现代人都多,但他们语言不发达,沟通能力弱,跑动的不快,组织能力差。

而仍然生活在非洲的海德堡人,在30万年前,进化出晚期智人。

晚期智人虽然脑容量不及尼人,但进化出较为丰富的语言,沟通能力较强,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奔跑速度快,制作出先进的工具。

大约在10万—5万年前,气候极其寒冷,海平面结冰,晚期智人在红海东南角的曼德海峡,与尼安德特人经过数次激烈的战斗,最后大约在5万年前,晚期智人终于凭借自己团队的优势,良好的组织能力,快速的奔跑和优良的武器,最终打败了尼安德特人,第三次走出非洲,而尼安德特人被迫到环境极为恶劣的地域生活,最终因饥寒交迫,在3万年前灭绝。

这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遗传学家推测大约150人,就是在这次走出非洲的过程中,晚期智人与尼人有过性接触,所以现代人身上,仍有4%左右的尼人基因,如我们得的常见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以及抑郁症,都是尼人传递给我们的基因。

就是这百余人的晚期智人,其中只有极个别男人(称其为亚当)和女人(称其为夏娃)成了我们现代72亿人的直接祖先。我们现代男人携带的Y染色体基因就来自于这极个别男人,亚当;我们现代女人携带的线粒体DNA就来自于这极个别女人,夏娃。这一切都已被遗传基因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证实。

由此看出,单地起源说不仅普遍被人们所接受,而且也被现代科学技术所证实。

科学原理

北京

现代分子生物学如何力证人类“非洲起源说”

2016-8-2523:07

人类从何而来?这个谜题已经困扰了我们数千年,是单一起源还是多地区起源,历来众说纷纭。

在神话中,大地是人类起源,女娲或普罗米修斯用泥土造就了人类。随着现代科学的兴起,迷雾逐渐被拨开。科学家们从泥土中找寻出人类起源的依据,无论是修正“非洲起源说”的路线,还是以“多地区起源说”建立全新人类起源模型,都意味着传统人类起源学说的改变。

8月21日,在上海书展分会场上海科学会堂,上海科协邀请到了北京大学教授饶毅、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生物学家金力、复旦大学教授李辉、上海自然博物馆何鑫博士,共同讨论人类起源之争,用科学的证据来回答人类和中国人起源及迁徙的问题。

分子生物学力证人类起源于非洲

人类起源中,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并无太多争议。金力院士介绍了这一过程:“人在分类学上属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黑猩猩是人类最近的近亲,二者在400万至700万年间分离开来,人类开始独立进化。在400万年前出现了南方古猿,它已基本具有人类特征。而200万年前出现转折,人类祖先能够挺直地站起来了,因此这些人被称作直立人。与黑猩猩分离而来的南方古猿以至早期直立人的化石都是在非洲被发现,但晚期直立人的化石在欧亚大陆的广阔区域内被发现。这是直立人与其他人类祖先的不同之处,他们已经走出了非洲,这大概发生在200万年左右。”

“之后早期智人出现了。早期智人以海德堡人及尼安德特人为代表,他们在欧洲大陆和西亚分布非常广泛,生存年代距今80到2.8万年。而今天的人类属于晚期智人,是解剖学上的现代人。年代比较早的晚期智人化石同样在非洲被发现,大概是20万年到5万年左右。因此人类是否起源于非洲,亦或是世界多地,成为了今天研究古人类进化发展的主要争议。”

“非洲起源说”在1987年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正式提出,认为20万年前非洲的直立人进化而来的早期智人进化为现代人,在约5万年前这些现代人走出非洲,成为世界各地人类的祖先。

“多地区起源说”即欧洲、亚洲直立人也独立进化,同非洲直立人一般,变成了现代人。

金力院士告诉听众,“多地区起源说“在中国也有许多人主张,原因是过去几十年里发现了大量古人类(包括直立人、早期智人、现代人)化石。”它们在时间分布上具有连续性,空间分布上南、北都存在,所以支持了东亚地区有独立起源的说法。”

随着现代科学兴起,分子生物学的运用却产生了不同的结论。分子人类学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进入中国,在20年多的发展过程中,主要通过对DNA序列的测序和对照,为研究人类的源流开拓了新思路。成为考古学外研究人类起源、民族演化、古代人群的遗传结构、古代社会文化结构又一利器。

饶毅教授介绍:“考古学家在人类起源问题上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并没有解决人类起源的所有问题。分子生物学兴起之后,特别是对DNA序列可以进行良好测序和对照之后,人类起源这一问题开启了新篇章,其中对人类共同起源这一学说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证据。”

从分子人类学来看,运用遗传学的工具对非洲、欧洲以及亚洲人种的母系线粒体和父系Y染色体进行分析,发现不同人种共同的祖先距今天的时间为14.3-14.4万年。金力院士表示,“如果是多起源说,那么他们的差别应该是200万年左右,因为约200万年时非洲直立人走出了非洲,走向世界各地。而如果是单一起源,那么差别应该要远远小于200万年,应该是5万年到20万年之间——早期智人进化为今天的现代人,然后现代人再走出非洲。分子生物学的结论,为‘非洲起源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在该结论产生之后,金力院士的研究团队尝试从现代亚洲人中找到反例,证明其不是自非洲而来。“我们采集了163个群体,覆盖大部分东亚地区,共检测了12127个Y染色体。但实验完成后发现,所有个体统统来自非洲。”

而在中国发现的大量具有联系性、普遍性的古人类化石是否可以说明东亚地区有独立起源?金力院士指出,出土化石和他们的基因分析并不矛盾。“我们通过Y染色体研究了东亚人的起源,认为他们同样是迁徙而来,时间是3万到4万年以前。而东亚化石中的早期智人或许已经灭绝,现代人的祖先在那以后迁徙而来,沿着南边进入东南亚,再往北成为了东亚现代人祖先。”

走出非洲后的人类发生了什么?

人类走出非洲是5万年到7万年前,而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在欧洲到中亚的分布最晚是在2.8万年前。那么当我们的祖先走出非洲后,是不是碰到了尼安德特人呢,碰到后发生了什么吗?金力院士说,“我们选择基因保存比较好的尼安德特人化石,成功提取了DNA。通过对这些尼安德特人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发现,现代人的祖先出了非洲以后,跟早期智人发生了关系,不仅发生了关系,还产生了后代,而这个后代还在我们的人群当中,在每一个人的基因组中存在。他们占的比例不多,大概占整个基因组的2.4%。我们的基因97%以上是从非洲来的,但是还有2.4%的东西是在非洲以外的早期智人的,准确说是尼安德特人的基因贡献的。”

“后来又发现另外一种人叫丹人,丹人和尼人有同一个祖先,也是来自非洲。亚洲人的基因组中除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外,还有丹人的基因。也就是说亚洲人的基因组里,早期智人的成份比例略高于欧洲人。”

那么这些早期智人的基因片段到了我们的基因组里,究竟是好是坏呢?金力教授说,“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大部分现代人基因组中的早期智人片段跟环境应答有关,即这些早期智人片段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帮助我们的祖先适应新环境。我们祖先原是非洲的,出了非洲以后到了欧亚大陆,这个环境对他们来说是新的,会水土不服,但是当地的土人,即早期智人尼人和丹人已经在欧亚大陆生存了50万年以上,他们的基因帮助我们适应了当地环境。不过也有一种争议认为尼安德特人的基因跟我们的某些疾病有关,这种观点还待进一步的研究。”

尼安德特人虽然有很好适应环境的能力,但何鑫表示现代人的能力实际强过尼安德特人,“一些化石证据表明,在同一个区域内,现代人类的岁数要超过尼安德特人。现代人的群体内部分级已经很明确,有祖父祖母参与哺育后代,并且在群体中有知识的积累和传播,这使得现代人的祖先比尼安德特人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遭遇气候变化时尼安德特人灭绝了,而现代人存活下来了。”

人类为什么走出非洲?

金力院士告诉听众,人类有三次走出了非洲。“最早是200万年前的直立人,然后是50—80万年左右尼人祖先海德堡智人,最后是现代人祖先走出非洲。为什么要走出非洲?有一个假说叫撒哈拉泵假说,即假设撒哈拉沙漠由沧海变成桑田。撒哈拉大沙漠本来和阿拉伯沙漠联系在一起,远古气候潮湿的时候,撒哈拉是大草原,人类在东非这里起源,但有的人类跟着动物跑到了撒哈拉以外的地区去了。后来气候变得干燥,草原变成了沙漠。那批远走的人回不来了,唯一的去向就是往东、往北走。这样的事件在过去几百万年里发生过若干次,我们看到跟人类起源有关的至少有三次。”

但金力院士亦表示,三个月前的一次研讨会中,诸位专家对人类祖先走出非洲的得与失进行了探讨,“出走非洲,可能对现在东亚人群的疾病和健康状况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我们很多疾病回过头去追踪会发现,其实跟我们的祖先走出非洲有关系,所以我的结论是我们的祖先可能是不应该走出非洲的。”

分子生物学真的独擅胜场吗?

众所周知,历史学、人类学、语言学都对研究人类进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比起其他学科,分子生物学真的独擅胜场?今后又该如何对待人类起源的研究呢?

李辉教授表示,“人类进化的过程非常复杂,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没有办法一步到位。但人类起源必然是科学问题,科学问题要用科学去思考,所以我们必须科学还给科学,把情感还给情感。分子生物学使‘非洲起源说’成为了一个很硬性的结论,其他的证据只能做更多的解释,并不能推翻这一结论。”

“不过,任何一个问题如果从单一领域研究,我们看到的只能是片面。大家都对,关键是要把不同角度看到的图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们现在看到的化石证据和基因证据的矛盾也不见得是真的矛盾。洞穴经常坍塌,水流翻转的影响,也会影响对化石年代的判断。所以我们即便看到很多证据和现象,也要想想是不是有其他解释。”

在谈及进化的时候,人类都存在一个潜在的心态,即希望证明我们的延续是因为具有某种优势,这也是达尔文进化论里隐含的意思。但金力教授表示,“一个物种如果能生存下来,只有一个理由,好死不如赖活着。”何鑫说,“希望更多人了解到,其实和其他物种一样,不是因为我们现在在这里,就是这里永远的主人,其实和人类一路走来始终面临着灭亡的威胁,这是我们研究人类起源更深层次的内涵。”

金力院士表示,“尽管直立人进化成现代人这件事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它实际上在科学研究当中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早期预期。而科学研究不是去站立场,科学是理智而温和的,它基于观察,但观察往往会受到观察者本身的局限性的影响,所以对科学家来说我们要探索真理,事实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不需要坚持我们的观点,我们早期的观点如果是错的就是错的,重要的是根据观察你能不能得出符合观察的结论。我们需要对更多的古代样本进行分析,这样才会不断提高人类对自身起源的认识。”

人类到底从哪里来?应该从原子、分子、微生物、生物、高等生物、类人猿,到人类。逐步进化而来。

人类的进化史在漫长的地球演化中仅是一瞬间。地球已经46亿岁了,而太阳己经50亿岁了。那么我们人类从发展至今日,有多少岁呢?就是6500万年前,有一颗直径约16公里的巨大陨石撞击了现在的墨西哥的尤卡坦岛附近。孔龙等一些动物灭绝了,而哺乳动物却在浩劫后快速的发展起来,约5000万年前一些低等灵长类动物出现了……从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能人、直立人、智人、晚期智人。约1万年到5万年前,晚期智人即现代人的祖先才出现。和地球年龄46亿岁对比的话,人类在地球上的时间,用一天24小时来举例区分,只占了几分钟时间。也就是说从现代人祖先算起,人类也就是1万至5万岁的年龄。

那么人类在地球上还能生存多少年?有人说1万年,霍金在2011年发表文章说还能生存200年…诸如此类的说法无奇不有,使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我想人类必定可以永远的存在于宇宙中,因为人类是勤劳的,智慧的,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人类必然会进行自身身体的改造,成为更高级的生物。比方说,有一天人类将我们自己的臭皮囊抛弃,不再需要空气、食物。将我们人类的大脑移传到特制机器人中,涅磐重生,成为金刚不败之体,成为长生不老之人。满宇宙疯转,爱上哪待就上哪待去。这是可能的,也是必须办得到的。或者又找到了比地球更宜住的类地球,把人类搬一部份到类地球上去住,以减少地球的压力,或躲避地球的毁灭。

所以我说人类会永生,永远不会灭亡,地球死了,太阳死了,人类也不会死!因为人类是活的,是有思想的!也因为人类是勤劳的,不断探索、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

这似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问题了。虚妄的话不说,直奔主题。人类是从天使世界里来的灵魂。

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神已经给他们显明。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上帝创造了人类在地球上生活的目的是什么?

他从一本(本:有古卷是血脉)造出万族的人,住在全地上,并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他们寻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就如你们作诗的,有人说:‘我们也是他所生的。’我们既是神所生的,就不当以为神的神性像人用手艺、心思所雕刻的金、银、石。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神并不监察,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

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就是通过圣经认识上帝,寻求真理,得到灵魂救恩的祝福之道。

所以说,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

大耳蚊说是从猴子(猿)进化而来。我觉得可能只有大耳蚊和其门徒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是猴子变得。

我觉的人是在地球生活的上一个高度文明生物,在毁灭前留下的基因,而且高度文明不止一次出现,而是反复出现,达到极限就走向毁灭,周而复始。他们的每一步很可能就是目前人类每一步,他们的灭亡也可能就像人类无度的对地球家园的掠夺、不可逆转的毁坏。很可能就是“核”这种潘多拉盒子所产生的恶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致远行

    本文地址:https://www.mydack.com:443/lvyouzixun/7168.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