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武周山南麓,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自公元5世纪以来,云冈石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观赏和研究。本文将带领读者走进云冈石窟,探寻这座千年石窟艺术的瑰宝。
一、云冈石窟的历史背景
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当时,北魏孝文帝为了弘扬佛教文化,下令在武周山南麓开凿石窟,以供奉佛像。经过数代工匠的辛勤努力,云冈石窟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二、云冈石窟的艺术特色
1. 雕刻技艺精湛
云冈石窟的雕刻技艺堪称一绝,其雕刻技法包括圆雕、浮雕、透雕等多种形式。在石窟中,佛像的衣纹、发髻、面容等细节处理得十分精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 艺术风格独特
云冈石窟的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有中原文化的韵味,又有西域艺术的影子。在石窟中,我们可以看到佛像造型丰满、表情慈祥,给人以庄严、神圣之感。
3. 文化内涵丰富
云冈石窟不仅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石窟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北魏时期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建筑风格等方面的情况。
三、云冈石窟的代表作品
1. 大佛洞
大佛洞是云冈石窟中最为著名的石窟之一,洞内供奉着一尊高达17米的释迦牟尼佛像。佛像面容慈祥,衣纹流畅,给人以庄严、神圣之感。
2. 西山石窟
西山石窟位于云冈石窟的西侧,共有5个石窟,其中以第20窟最为著名。第20窟内的佛像高达15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石刻佛像之一。
3. 佛龛窟
佛龛窟是云冈石窟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洞内供奉着众多佛像。这些佛像造型各异,姿态万千,展现了丰富的艺术风格。
四、云冈石窟的保护与传承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石窟的日常维护、开展考古研究、举办展览等。云冈石窟还吸引了众多学者前来研究,为石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云冈石窟作为我国四大石窟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走进云冈石窟,让我们领略了千年石窟艺术的魅力,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云冈石窟的艺术之光永远照耀在历史的长河中。
云冈石窟简介
北魏,云冈石窟的开凿从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此后的东魏、北齐、隋及初唐,平城改为云中郡恒安镇治。
初唐以后,平城呈现萧条景象,云冈石窟的建设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未有大项工程。
辽金,辽兴宗、道宗时期,辽皇室曾对武州山石窟寺进行过延续十年之久的大规模修整。修建了石窟前接木构窟檐的通乐、灵岩、鲸崇、镇国、护国、天宫、崇福、童子、华严、兜率十座大寺,并对一千余尊佛像进行了整修。
近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云冈石窟的主要洞窟和窟前木结构建筑(第5、6、7窟)均保存完好。1952年设置专门保护机构,石窟文物得以妥善保护,并对公众开放。
扩展资料:
遗产价值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遗产保护
云冈石窟历经1500年的沧桑,由于石窟区所处的地质及环境条件的变化,不同程度地经历了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致使洞窟及雕像有不同程度的损毁。历史上云冈石窟也经历过不同方式的保护与修复,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云冈石窟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维修保护,使得石窟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在哪里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云冈石窟在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扩展资料
2020年2月,为致敬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景区恢复运营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向全国医务工作者免门票。
活动期间,全国(含港澳台地区)医务工作者均可凭相关证件(以本人身份证+医护人员从业资格证,以国家卫生部门或省级卫生部门颁发的医师资格证书、护士执业证书为准)免门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云冈石窟
云岗旅游景点视频介绍语 云岗导游词
描写云冈石窟的一段话
1、云冈石窟的佛像真是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特别是第八窟那个五头六臂的鸠摩罗天更是惟妙惟肖。
2、佛传故事浮雕构图精巧,内容丰富,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艺术汇集的大检阅,从中折射出北魏社会变革的潮流,具有浓厚的汉化风格,与龙门时期的雕刻十分接近。
3、面对如此美妙的石刻,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倾听导游的讲解,拍下可以拍的一切,从内心里希望今后的云冈石窟将能以更完整更多的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我们能保留住这世界文化遗产,供后人瞻仰。
4、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
5、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
云冈石窟导游词
作为一名导游,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导游词,借助导游词可以更好地宣传景点,引导游客观光游览。那么优秀的导游词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云冈石窟导游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云冈石窟导游词 篇1
各位游客朋友:
你们好!
我叫小明,此刻就由我来给大家当导游,这天我们将要游览的是云冈石窟,他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请大家在游览时不要在石头上乱写乱画。
进了大门,我们能够看到在一些大石头上雕刻的佛像,但因为时光过得太久,又刮风又下雨,石头已经开始风化,渐渐的看不清了。
云冈石窟的佛像是最为有名的,最小的只有两公分那么大,而最大的却又十七米高,大家很吃惊吧!十七米大约有十四个小朋友那么高呢!
云冈石窟有主题突出的佛教浮雕,有精雕细刻的装饰纹样,还有栩栩如生的乐舞雕刻,生动活泼,琳琅满目。
你们相信吗?那里大大小小的佛像大约有五万一千余尊修,见多不容易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沙漫天,寒冷刺骨的塞外北低,不知有多少工匠损命于此。
快到中午了,大家能够自由活动一个小时,一会大家在那里集合!
云冈石窟导游词 篇2
你好,所有的游客。成为你们的导游是我的荣幸。我叫詹。你可以叫我詹导游。今天,我们将参观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位于外蒙古古都、煤海镇大同市以西约16公里处。下面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云冈石窟。
现在,你跟着我走进了云冈石窟的大门。云冈石窟是依山而建的。现有主要石窟45个,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在云冈的几十个石窟中,新新的五个石窟是最早、最壮观的。五、六洞、五花洞内容丰富多彩,气势磅礴,是云冈艺术的精髓。今天,我们主要参观了石窟5号和6号,五华洞和坦坦洞5号。
第五石窟位于云冈石窟的中央,云冈石窟是一组双石窟与第六石窟。这个洞被分成前后两间。后屋北墙上的主像是佛三世。中央的坐像有17米高。它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洞穴的墙壁上覆盖着壁龛和佛像。在拱门的两侧,菩提树顶上刻着两尊佛像。线条很美。这两个洞窟是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的,洞窟前有五个四层高的亭子。
云冈石窟导游词 篇3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位于塞外古都、煤海之乡的大同观光旅游。我是大家的导游员吴敏娟,今天我们将参观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云冈石窟。它与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云冈石窟的“五华洞”,在参观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佛教高僧昙曜来到北魏都城平城,刚巧遇到文成帝的车队,他的袈裟被马咬住。文成帝认为这是“马识善人”,便对昙曜以师待之。昙曜建议在武周山开凿造像,弘扬佛教,此议政和文帝之意,于是文帝下旨令昙曜开凿石窟。这便是“马识善人”的故事。
“五华洞”分为两组,分别为第9、10窟和第11/12/13窟。我首先为大家讲解的是第9窟和第10窟。这组双窟的前室雕凿四根八角柱,每窟洞开三门,颇具汉魏以来中国建筑的遗风,大家看到的前室侧壁屋形龛,后室窟门上方屋形檐等雕刻,都是防汉民族木结构的建筑形式,其象征着民族大融合。进入窟内,我们可以看到顶部均雕有飞天造型,它可与敦煌的飞天造像相媲美。因为这组双窟在清代被施以彩绘,因此也成为云冈石窟中唯一的一组彩绘石窟。
云冈石窟的第11窟看上去似乎没有高度统一,高度概括与完整提炼的设计和雕刻,因此每龛显得较为小型,整体较为纷繁,雕刻水平也显得有些良莠不齐,缺乏整体的和谐之美,但11窟的西壁中部却出现了宏伟而美丽的七佛。一字排开,在七佛欢悦清丽的面庞上,有着弯若柳叶的细眉,明媚如秋水般的双眸,俏丽若悬胆的鼻子,含笑翕动的双唇,圆润而富态的下颚,她们身材修长,衣着华丽,有着一种优雅的美。
第12窟被誉为“石头上音乐舞蹈之花”,它有着1500多年关于乐器、音乐与心灵畅想集合的石雕造像,它不仅是史料,更是一部描绘社会风情的漫长画卷,欢舞扑面而来,长歌在心底,轻音缓缓,倩舞冉冉,第12窟是绽放在石头上的音乐之花。
第13窟是“五华洞”的最末一窟,洞内有著名的超高大佛像,因此又称“大佛窟”,第13窟主尊佛像采用了交脚坐须弥的姿态,高13.5米,是云冈石窟的第7大佛,大佛身着璎珞,珠联之类的服饰。在主佛的右臂和腿之间,有一托臂力士,气定神闲低托起大佛近两吨多重的右臂,这是这尊佛像的最大亮点,它既巧妙地产生了力学作用,又起了美观装饰效果,在13窟里还有一个亮点便是东壁下层的一列姿态形象
俱佳的供养像,供养天虽是佛教神谱中的人物,它们心中有着坚定的佛教信仰,愿意为佛教事业全力奉献,所以他们有着尊教和和世俗的双重特征,她们姿态端庄,身心恭敬,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体美。
下面我们要参观的是被誉为云冈石窟外交官和代表作的第20窟—-露天大佛。主像高达13.7米,面容丰满端庄,双肩宽厚平直,身披右袒袈裟,呈结跏趺坐状。大佛的嘴角微笑神态,表现出佛教徒对他的敬意。大佛的衣纹成阶梯状排列,线条简洁,显示出一种粗重厚实的质感,反映了犍陀罗造像和中亚牧民服饰的特点。
现在给大家20分钟时间在露天大佛前拍照留念,愿大佛炯炯有神的双眸,略带微笑的嘴角,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回忆,带来美好的福音。20分钟后我们在这里集合,谢谢大家合作!
云冈石窟导游词 篇4
云岗石窟处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云岗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著名的大型石窟群之一。艺术家们把它比喻成东方的罗马石雕。有人发现这些石雕作品,融合了中西的艺术,因而具有特殊的魅力。
云岗石窟开凿于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65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前后用了约30年的时间才基本上完成了这个浩大的艺术工程。整个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53个,大小造像51000多个。石窟雕刻的题材内容,基本上是佛像和佛教故事。
石窟中最大的佛像是第五窟三世佛的中央坐像,高达17米。佛像形态端庄,是中原文化传统的表现手法;但其脸部形象:额宽、鼻高、眼大而唇薄,却具有外域佛教文化的某些特征。
大同市在公元5世纪初,是北魏的都城,当时称为平城,至5世纪末迁都洛阳,在近百年间,这里一直是中国北方封建统治的中心。初期的北魏王朝非常崇信佛教,并奉为国教。公元446年,太武帝听信司徒崔浩的建议,焚毁佛寺佛塔,强迫僧人还俗,造成了佛教史上的“太武灭法”。不久太武帝病,疑为灭法所致,大悔,杀崔浩。
文成帝继位后,首先恢复佛法。云岗石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由当时一位著名和尚奉文成帝之命,役使了数以万计的劳动人民和雕刻家动工开凿的。
云冈石窟导游词 篇5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大家等一下到了云冈石窟——也就是今天的目的地的时候,可以尽情地吃喝玩乐。哦,差点忘了,大家叫我周导就好了。到了目的地之后要注意:
一、不要乱扔垃圾。
二、不要乱涂乱画刻字啊!
这里就是今天的观光目的地——云冈石窟了。大家看,一个小的石窟有9米高,就像四个半的篮球架那么高。大的石窟有15米高,大约有5层楼那么高。石窟里面一进去(有些可以进)就可以看见一缕缕阳光从一个看似坍落的大洞外射进来,给整个石窟添得几分神秘感。墙上的壁画经过风雨的洗礼,已经破烂不堪。但大家看,从一些保存比较完好的壁画上来看,可以看出古代的人们对神以及佛之类的信仰。
出了石窟以后大家就可以看见一个类似如来的佛祖形石像,可不要小看了它。古时候有多少人能雕刻出大又精致的石像呢?一个石像就有三个足球场那么大了
好了,现在,亲爱的游客们,你们可以去自由活动了。记住,我叫周导,但愿下次我还能做你们的导游,祝旅途愉快!
云冈石窟导游词 篇6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武州川的北岸。因其高处名云冈,故取名云冈石窟。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000米,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另两个是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好象布满蜂洞的超级蜂巢,非常壮观。岁月风蚀造成的斑驳使它更显得苍古。它就像一座巨型的古建筑物,那里面无数的佛正透过门窗似的洞窟在窥视人间。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石窟所保存的纪年铭刻和艺术风格上看,这处宏伟的艺术工程基本上都是北魏的遗物,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云冈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齐凿的。北魏经历了“太武灭佛”、“文成复法”。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云冈石窟开始大规模营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 524)建成,前后计60多年。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65年)由一个著名的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平城,今大同市)西郊武周塞,开凿石窟五所,即现存云冈第16窟至20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参加开凿人数,多达4万余人。当时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的佛教徒,也参与了这一举世闻名的伟大艺术创作。现存洞窟53个,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 云冈石窟以气势宏伟,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著称于世。古代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这样描述它:“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这是当时石窟盛景的真实写照。
石窟有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的佛传浮雕,有精雕细刻的装饰纹样,还有栩栩如生的乐舞雕刻,生动活泼,琳琅满目。其雕刻艺术继承并发展了秦汉雕刻艺术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艺术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在吸收和借鉴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同时,有机地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后来隋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与亚洲国家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今天,它已成为中外游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云冈石窟(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三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明的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导游词 篇7
云岗石窟开凿于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65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前后用了约30年时间才基本上完成了这个浩大艺术工程。整个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53个,大小造像51000多个。石窟雕刻题材内容,基本上是佛像和佛教故事。
石窟中最大佛像是第五窟三世佛中央坐像,高达17米。佛像形态端庄,是中原文化传统表现手法;但其脸部形象:额宽、鼻高、眼大而唇薄,却具有外域佛教文化某些特征。
大同市在公元5世纪初,是北魏都城,当时称为平城,至5世纪末迁都洛阳,在近百年间,这里一直是中国北方封建统治中心。初期北魏王朝非常崇信佛教,并奉为国教。公元446年,太武帝听信司徒崔浩建议,焚毁佛寺佛塔,强迫僧人还俗,造成了佛教史上“太武灭法”。不久太武帝病,疑为灭法所致,大悔,杀崔浩。
文成帝继位后,首先恢复佛法。云岗石窟就是在这样情况下,由当时一位著名和尚奉文成帝之命,役使了数以万计劳动人民和雕刻家动工开凿。
云冈石窟景点介绍
云冈石窟景点介绍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计1100多个小龛,大小造像51000余尊,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云冈石窟景点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云冈石窟景点介绍
云冈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齐凿的。北魏经历了“太武灭佛”、“文成复法”。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云冈石窟开始大规模营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建成,前后计60多年。初由著名的高僧昙曜主持,“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现第16至20窟就是“昙曜五窟”。现存洞窟大部分凿于太和十八年(494)迁洛前。据《水经注》记载,当时“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日新眺”。
云冈石窟雕刻在我国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见称。最小的佛像2公分。最大的高达17米,多为神态各异的宗教人物形象。石窟有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的佛传浮雕,有精雕细刻的装饰纹样,还有栩栩如生的乐舞雕刻,生动活泼,琳琅满目。其雕刻艺术继承并发展了秦汉雕刻艺术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艺术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来隋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与亚洲国家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云冈第五、六窟在云冈石窟群中部,为孝文帝迁洛前约465——494年开凿的一组双窟。庙前有清顺治八年(1651)建造的五间四层木楼阁,朱红柱栏,琉璃瓦顶,颇为壮观。第五窟开作椭圆形草庐形式,分前后室。后室北壁本尊为释迦牟尼坐像,高17米,为云冈最大的佛像,外部经唐代泥塑重装。窟内满雕佛龛造像。窟西侧刻有两佛对坐在菩提树下,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第6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二层方形塔往,高约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层出檐小塔,驮于象背上。窟四壁满雕佛、菩萨、罗汉、飞天等造像。窟顶有三十三诸天及各种骑乘,令人目不暇接。环绕塔柱四面和东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内容连贯,构图精巧。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内容丰富,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艺术汇集的大检阅。
云冈第七、八窟位于云冈石窟的中部,为一组双窟,是云冈石窟第二期开凿较早的石窟。七窟前现存的木构建筑,是清顺治八年(1651)修建。七、八窟平面均为长方形,窟内布局上下分层,左右分段。七窟后室北壁上层天幕龛的中央,雕一交脚弥勒菩萨像,坐于狮子座上,左右备一倚坐佛像,边为二胁侍菩萨。内容仍为三世佛,且出现了造像组合。下龛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壁与窟顶相接处雕一排伎乐人像,各执乐器演奏。东西两壁对称开凿,壁与顶部相接处雕一排千佛。下分四层雕有八个不同的佛龛。南壁凿有一门一窗,左右两侧各雕四个佛龛。门窗间有六个供养人和伎乐天人像。明窗内雕菩萨和禅定比丘。内拱内雕力上、0天王和飞天。顶部分格雕平棋,中为团莲,周雕飞天,把整个窟顶装饰得花团锦簇。第七、八窟与前期窟群比,在形制、内容、造像构成、题材等方面出现了诸多变化,从中折射出北魏社会变革的洪流。
昙曜五窟现编号第16——20窟,是由昙曜和尚主持开凿的第一期窟洞,也是云冈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据《魏书·释老志》载:“和平初,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为楷模,雕刻五尊大像。这五窟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形制上共同特点是外壁满雕千佛,大体上都摹拟椭圆形的草庐形式,无后室。造像主要是三世佛(过去、未来、现在),主佛形体高大,占窟内主要位置。
第16窟本尊释迦立像高13.5米,而相清秀,英俊潇洒。第17窟正中为菩萨装的交脚弥勒坐像,高15.6米,窟小像大,咄咄逼人。
第18窟本尊为身披千佛袈裟的释迦立像,高15.5米,气势磅礴;东壁上层的众弟子造像造型奇特,技法娴熟。第19窟本尊为释迦坐像,高16.8米,为云冈第二大造像。第20窟为露天造像,正中为释迦坐像,高13.75米,为云冈石窟的代表作,面都半圆,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大耳垂肩,两肩齐挺,造型雄伟,气势浑厚。
云冈五华洞位于云冈石窟中部的第9——13窟。这五窟因请代施泥彩绘而得名。第9、10窟为一组前后室结构的双窟,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太和十三年竣工,辽代曾在此兴建崇福寺。两窟平面近方形。前定南壁凿成八角列柱,东西壁上部雕出三间访木构建筑的佛龛,余壁满雕佛像、飞天。后室窟门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是释迦佛。第10窟主像是弥勒。后室门拱内外两面有精雕图案花纹,结构严谨,富于变化。第11——13窟是一组,具有前后窟的第12窟为中心窟。11窟中立方塔柱,塔柱四面上下开龛造像,除南面上龛为弥勒外,均为释迦立像。东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483)造像题记,是研究云冈开凿史的重要资料。窟东北有太和二十年(496)铭龛和七佛立像。第12窟前正室和东西壁上部均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屋形佛龛,前列两柱,洞开三门,窟顶雕有伎乐天,手持排箫、琵琶、横笛、束腰鼓等乐器,是研究音乐史的重要资料。第13窟本尊是交脚弥勒菩萨,高约13米,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产生了力学作用,又兼具装饰效果。南壁上层的七佛立像和东壁下层的供养天人,皆为窟中精品。东壁佛龛形制各异。五华洞雕饰绮丽,丰富多彩,是研究北魏历史、艺术、音乐、舞蹈、书法和建筑的珍贵资料,为云冈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冈东部窟群,指云冈石窟东端1——4,均为塔洞。第1、2窟为同期开的一组,凿于孝文帝迁洛前,窟内中央雕造方形塔柱,四面开龛造像。第一窟主像是弥勒,塔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像,上层雕释迦像。浮雕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第二窟是释迦像,塔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像,上层雕三世佛。两窟南壁窟门两侧都雕有维摩、文殊。第三窟为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前立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两室。前室上部左右各雕一塔,中雕方形窟室,主像为弥勒,壁面满雕千佛。后室南面两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农纹流畅的一佛三菩萨。坐像高约10米,二菩萨立像高6.2米。从风格和雕刻手法上看,很可能是初唐时的作品。第四窟风化水蚀严重,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年间铭记,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云冈西部窟群包括云冈石窟西部第21至45窟,以及一些未编号的小窟小龛。大多属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以后的作品。其特点是不成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为补刻的小龛多。造像多为瘦骨清相,衣纹下部褶纹重叠,神态文雅秀丽,藻井中飞天飘逸洒脱,具有浓厚的汉化风格,与“龙门期”雕刻十分接近。其中第38窟北壁“幢倒乐神”浮雕,是研究北魏杂伎的形象资料。
第39窟中心五层塔柱,塔身每面作五间,六柱,柱头上斗拱承托出檐,天平座,每层间阔高度皆小于下层,稳重隽秀,是研究早期造塔的重要资料。第40窟整体布局巧妙地运用装饰艺术,使洞窟格式、构图既有规律,又有变化,提高了石窟艺术的格调。
;
云冈石窟的简介
云冈石窟的简介: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
景区开放时间:09:00-17:00(云冈石窟),09:30-16:30(云冈博物馆);停止入场时间:16:30 (01月0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游玩景区可以提前关注一下景区的旅游旺季:
云冈石窟最佳游玩季节:5月-10月。春季风沙过大,冬季寒冷,夏秋时节最宜。夏日的云冈石窟景区,气温适宜,鲜花盛开,独具魅力。游客走进景区,欣喜的看到,景区道路干净整洁,各类垃圾不见踪影,卫生死角荡然无存,文明礼貌蔚然成风,让人感觉如沐春风,心旷神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致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