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和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地。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自古以来就有“东南第一山”的美誉。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文的瑰宝交相辉映,让人流连忘返。
一、大自然的杰作
1. 山峰奇秀
武夷山山峰林立,形态各异。其中,大王峰、玉女峰、天游峰等山峰最为著名。大王峰高耸入云,气势磅礴;玉女峰婀娜多姿,宛若仙女;天游峰险峻异常,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山峰犹如大自然的杰作,展示着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 溪水潺潺
武夷山溪水潺潺,清澈见底。九曲溪是武夷山最为著名的溪流,全长9.5公里,蜿蜒曲折,犹如一条玉带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乘竹筏漂流九曲溪,既能欣赏到美丽的山水风光,又能领略到武夷山独特的文化底蕴。
3. 古树名木
武夷山古树名木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大红袍茶树。大红袍茶树生长在悬崖峭壁上,历经千年风雨,依然枝繁叶茂。这棵茶树不仅见证了武夷山的历史变迁,还成为了武夷山茶文化的象征。
二、人文的瑰宝
1. 茶文化
武夷山是我国著名的茶叶产地,早在唐代就有“武夷茶”的记载。武夷山茶文化源远流长,茶道、茶艺、茶具等茶文化元素丰富多彩。武夷山茶文化不仅丰富了我国茶文化内涵,还为世界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 宗教文化
武夷山宗教文化底蕴深厚,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在此交汇。其中,武夷山佛教文化最为突出。武夷山寺庙众多,如天心岩寺、九曲溪畔的寺庙等,都是佛教文化的瑰宝。
3. 诗词文化
武夷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唐代诗人白居易、宋代文学家苏轼等都曾游历武夷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这些诗词不仅展示了武夷山的美丽风光,还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
武夷山,大自然的杰作,人文的瑰宝。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领略到人文的博大精深。武夷山,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一个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发现的地方。
一句话赞美武夷山
关于武夷山句子
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 。(作者:郭沫若)
武夷占尽人间美,愿乘长风我再来。(作者:刘白羽)
从这里凭栏四望,云海茫茫,群峰悬浮,九曲蜿蜒,竹筏轻荡,武夷山水尽收眼底,令人心胸开阔,陶然忘归。(作者:朱熹)
一溪贯群山 ,清浅萦九曲。(作者:范仲淹)
县官不解修祠祀,但索文公手植茶 。(作者:陆游)
天游峰位于六曲溪北,景区中心。东接仙游岩,西连仙掌峰,壁立万仞,高耸群峰之上。
在妙高台背后,有一条往东延伸的山脊,名振衣冈。这是仙游岩的绝顶。冈上有仙游馆、三友堂、森天阁故址。
天游峰位于福建省武夷山九曲溪六曲,景区中心。每当雨后乍晴或晨曦初露之时,登峰巅,望云海,犹如大海的波涛,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
由山南蜿蜒来的胡麻涧,在妙高台西面奔泻而下,形成了著名的雪花泉景观,落差
天游峰上天游的一览亭,濒临悬崖,高踞万仞之巅,是一座绝好的观赏台。从这里赁栏四望,云海茫茫,群峰悬浮,九曲蜿蜒,竹筏轻荡,武夷山山水水尽收眼底,令人心胸开阔,陶然忘归。
天游峰下天游的南端有近年改建的天游观。观内有小卖部和茶室,可为游人提供方便。观后的妙高台上,有一株罕见的红豆树。每当成熟季节,山风轻拂,豆荚就纷纷撒落在地,滚出殷红的豆粒,晶莹闪亮,鲜艳可爱。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天游峰下天游的南端建有天游观、仙凡客馆、妙高山庄等旅馆、小卖部、茶室,可为游人提供食宿方便。
《武夷茶歌 》
天游峰东接仙游岩,南续清隐岩,西连仙掌峰,壁立万仞,高耸于群峰之上。
天游峰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游武夷》
每当天游峰雨后乍晴,晨曦初露之时,白茫茫的烟云,弥山漫谷,风吹云荡,起伏不定,犹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
天游峰为武夷第一胜地,位于武夷山景区中部的五曲隐屏峰后,海拔
天游峰为福建省武夷山第一胜地,位于武夷山景区中部的五曲隐屏峰后,海拔
介绍武夷山的导游词范文
各位朋友如果有对武夷山感兴趣的或者想要从事导游行业的,那么这段武夷山 导游词 你就不容错过。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介绍武夷山的导游词 范文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介绍武夷山的导游词范文1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堵墙就是武夷精舍遗址。武夷精舍是宋淳熙十年(1183年),南宋大理学家朱熹亲自擘划、营建的书院。据董天工的《武夷山志》记载:武夷精舍是当时武夷山的一大建筑,人称”武夷之巨观”。有仁智堂、隐求室、止宿寮、石门坞、观善斋、寒栖馆、晚对亭和铁笛亭等建筑。四方来者,莫不叹其佳胜。朱熹在武夷精舍著书立说,倡道讲学达十年之久,培养了大批理学人才。因此他创办的武夷精舍备爱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历代都曾加以葺治、增广。南宋末期,经扩建后的武夷精舍,改名为“紫阳书院”,由官府拨给公田以供养学者。随后又设置“山长”这个教职,来主持教事。元初,改山长为“教授”。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武夷精舍毁于兵灾。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朱熹八世孙朱洵、朱澍出资重建后,又改称“朱文公祠”,崇祀朱熹。清康熙年间,赐予“学达性天”匾额,再度大兴土木加以修葺。至今残留的精舍遗址,则是清康熙五十六年(1708年,闽浙总督常见罗满保“捐俸倡修”的,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从武夷精舍前行数百米,在接笋峰西壁岩下,有因峰岩崩塌形成的大小岩洞10余处。每当冬春二季的早晚,从洞穴里常常会冒出一缕缕淡淡的云雾,在峰石之间轻轻游荡,时而聚集一团,时而又飘散开来,舒卷自如,变幻莫测,故此地名为“云窝”。云窝四周环绕着响声岩、丹炉岩、仙迹岩、天柱峰、更衣台、晒布岩、天游峰、苍屏峰、接笋峰等。过问樵台,前面大家看见的这个石门,就是叔圭精舍旧址。门额上“叔圭精舍”四字清晰可见。叔圭、姓江名贽,北宋人,官举孝廉。这里原有一座考究的古建筑,是清初为纪念江贽而建造的,现仅存这道石门。过叔圭精舍石门,但觉豁然开朗。左边这个濒临九曲溪巡的亭子叫石沼青莲亭。右边这座山峰是隐屏峰,依附于隐屏峰,峰腰横列三痕,仿佛折断又连接在一起的山峰,叫接笋峰。隐屏峰下的这座亭叫水月亭。据说月明星稀夜晚在亭中把酒赏月,可风到四个月亮。请各位朋友猜猜看,有哪四个月亮?(天上一个,水中一个,杯中一个,还有心中一个)。云窝中间这块漆黑巨石,大家看,像不像一头伏卧的大象,俗称铁象岩。铁象岩中间裂开一罅,人穿行于其中,但觉天光如线。为区别溪南灵岩一线天,故称它为“小一线天”。云窝以铁象岩为界,分上、下云窝。云窝巨石倚立,背岩临水,地处武夷山精华地带,为武夷首胜之区。这里历来是古代文人墨客、名宦隐潜居养心之所。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兵部侍郎陈省曾在上下云窝间,兴建“幼溪草庐”,计有宾云堂、栖云阁、巢云楼、生云台、迟云亭等10余处亭、台、楼、阁,极为富丽堂皇。可惜这些建筑早已废圯,岩壁间留下的些许摩崖题刻,还能让人依稀记起昔日的繁华。关于幼溪草堂和武夷精舍,还留下一段有趣的 故事 。相传陈省在云窝构筑幼溪草庐时,朱熹当年营建的紫阳书院十分破旧。一边是优雅的环境,精美的建筑;一边是年久失修,即将坍废的书院。一士人见此情景,便题诗于壁:“紫阳书院对清波,破壁残碑半女笋。颇爱隔邻亭榭胜,画栏朱拱是云窝。”陈省见诗笑曰:这分明是激我乎。即日捐资雇工,大兴土木,将紫阳书院修复一新。
铁象岩左边这座山峰,就是我们在竹筏上看至的晒布,请大家注意看,在晒布岩的岩壁中间有斑痕像人的手掌,长度超过一丈的有数十行,相传这是仙人留下的,故晒布岩又称“仙掌峰”。晒布岩由于流水长年冲刷的结果,岩壁上布满了数以百道直溜溜的流水轨迹。每当西斜的阳光照到壁上,更见得条缕分明。俯视溪中,但见影浸水底,随波晃漾,恍如无数条流动的黑蛇白蛇,从溪底直往下窜。若逢雨天, 雨水 从岩顶顺着直溜溜的轨迹飞泻直下,仿佛素练悬而未决天,万千银龙飞舞,堪称奇景。关于晒布岩和仙掌峰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相传很早以前,天宫的织女每天都背着锦囊,唱着歌儿去采集五彩云锦。这些云锦配上一缕缕金丝银线,织成一匹匹绫罗绸缎,献给王母娘娘。一天清晨,负责运送的挑担的挑担大脚仙,挑着织女织好的一担帛锦,踏着云路途经武夷山云窝时,不经意往下一看,顿时被“碧水丹山”的奇景迷住了。他便放下锦担去游玩。等他听到天宫的鼓声时,才想起锦担,一看,糟啦,绫罗绸缎已被打湿了,他怕王母娘娘责怪,于是,就把一匹匹的帛锦抖开,晒在大岩壁上;可是锦缎太长,一直垂到六曲溪边,皱巴巴的不平整,他又扯又拉,直到把一担绫缎抚的平平整整。几番辛劳,大脚仙已困顿不堪,寻到一阴凉处便呼呼大睡。一常见醒来,日头已经西斜。他起身一瞧,眼前一片金辉,光芒四射。原来这是绫缎在阳光下熠熠闪亮,衬得碧水丹山更加旖旎。大脚仙用手一摸,岩壁上烫热炙人,他慌了,急忙去收布。然而,那一条条绫缎已熔进了光滑的石壁中,连大脚仙按布的仙掌也永远嵌进了岩壁上。“如今石上留仙掌,十指青葱积绿苔。”说的就是仙掌峰的景致。
请大家注意看,前面这块壁上刻有“伏虎”二字。题刻的作者系幼溪草庐的主人陈省。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陈省因与宰相张居正政见不一而受到排挤。皇上虽数赐,但他仍然辞职荣归入闽。深厚感情感怀才不遇,卜筑武夷山中。适云窝有一岩石状如蹲虎,便勒石“伏虎”二字,意在他如一只蹲伏在武夷山中的老虎,企盼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再展宏图。伏虎岩右边这一竹丛,就是郭沫若先生在游武夷诗中提到的方竹。这种竹看似圆,摸去却是四方的,十分奇特。不信,大家可以来摸摸。从伏虎岩前的石径登上,便可看到一道石门,门额上刻有“峥嵘深锁”四字。进石门,眼前豁然开朗,别有洞天。这就是素有产茶“甲于武夷”之称的茶洞。从洞中放眼眺望接笋峰、隐屏峰、清隐岩、天游峰、仙掌峰,以及远在三曲的仙游岩,峭壁耸立的危崖,就象一堵堵高大的城墙,把它团团围住,唯一的通道,就是西边的一条岩罅。人在面积不过六七亩的洞中,有如陷入井底一样,抬头仰视,仅见青天一围。正如徐霞客在《武夷山游记》中写道:“诸峰上皆峭绝,而下复攒凑,外无磴道,独西通一罅,比天台之明岩更为矫也。”所以,历代都有文人墨客在洞内卜筑隐居,如宋刘衡的小隐居,明李钟鼎的煮霞居,清董茂勋的留云书屋等。如今这些古老的建筑,大都不见踪迹,唯猖狂留下的董茂勋留云书屋的旧址。茶洞最北面这个潭,称“仙浴潭”,从天游峰奇峰跌落下来的雪花泉就汇集在这里。相传该潭曾有仙女在此沐浴,故名。大家请看,南面这条通往隐屏峰的石径,在距我们所处位置的十余米处,有一石门,门额上刻有“留云书屋”四字,这就是董茂勋卜筑的留云书屋的旧址。二百多年前,《武夷山志》作者攻天工就是在其父董茂勋留云书屋中完成了二十四卷《武夷山志》的编工作,为武夷山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 文化 遗产。穿石门,过“鸡胸”、“龙脊”,可见岩壁上有“仙凡界”题刻,意思是这里是人间与仙境的分界线,只有有胆有识敢过武夷山险径——“鸡胸”、“龙脊”的人,才能步入顶峰仙境。立于峰尖这座亭叫“仙弈亭”。再往上攀登数十米,便到隐屏峰顶。峰顶原有清真道院,建于明万历三年(1577年),今废。自巅南下,半壁有洞,名“南溟靖”。明道人刘端阳藏蜕于此,至今仍有石冢蜃坛。各位朋友,请大家做好登山准备,现在我们开始攀登天游峰。从茶洞到天游峰一览台共有八百多级石阶,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边登边数,看谁数的数字最精确。
现在我们终于登上了天游峰一览台,大家一路辛苦了。根据刚才大家报来的数字看,张先生、李先生数得最为精确,共有石阶826级,谢谢大家的合作。天 游泳 池峰东接仙游岩,西连仙掌峰,壁立万,高耸群峰之上。每当雨后乍晴,晨曦初露之时,白茫茫的烟云,弥山漫谷;风吹云荡,起伏不定,犹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站在一览台上望云海,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邀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一览台位于景区中心,是一处绝好的武夷山水观赏台。随着时序流转,在这里可以观赏到日出、云雾、佛光、夕阳、明月等天游五绝,从一览台上赁栏远眺,但见群峰点点,西望那座山峰就是八曲的三教峰,东望这卒山峰是一曲的大王峰。俯瞰九曲蜿蜒,竹筏轻荡,武夷山水尽收眼底,令人心胸开阔,陶然忘归。徐霞客评点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
从一览台前行,眼前座宫观式的建筑,就是天游观。观后的妙高台上,大家看到的这棵挂有古树名木牌子的树,就是罕见的红豆树。每当成熟季节,山风轻拂,豆荚就纷纷撒落在地,滚出殷红的豆粒,晶莹闪亮,鲜艳可爱。
唐朝诗人王维有诗道:“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但愿大家能在树下多找出几粒带回家中,成为武夷山之得的美好纪念。红豆树旁的这条涧称胡麻涧。涧旁的石壁上,有历代摩崖石记得余处。其中最大这一幅“第一山”,系道光壬辰冬武显将军岭南徐庆超题写。意思是说天游峰即是“武夷第一胜地”,那么,理应号称“第一山”。也有人解释说,武夷山是道教名山,列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道教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天下第一。因此,他所占居的名山,就应该是天下“第一山”。欣赏完摩崖石刻,登上崎岖丘,前面这座牌坊就是中正公园牌坊,原来牌坊上镌刻有“中正公园”四字,“”期间被敲掉,现有关部门正总任务恢复这一景观。
各位朋友,天游峰游览到此结束。请大家歇息一下,下一站桃源洞。
介绍武夷山的导游词范文2
大家好!我姓张,大家可以叫我张导游!现在我为你们讲解。
福建武夷山1988年被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1999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市境内,在市区以南约15公里,处在武夷山脉北段的东南麓,景区面积约70平方公里。这里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亿万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了奇峰峭拔、秀水潆洄、碧水丹峰、风光绝胜的美景,古人说它“水有三三胜,峰有六六奇”,被誉为“奇秀甲东南”。
武夷山风景区内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及一百零八景点。不仅全年有景,四季不同,而且阴晴风雨,其山川景色亦幻莫测,瑰丽多姿。现全区分为武夷宫、九曲溪、桃源洞、云窝天游、一线天——虎啸岩、天心岩、水帘洞七大景区。它兼有黄山之奇、桂林之秀、泰岱之雄、华岳之险、西湖之美。
武夷山风景的精华在九曲溪。九曲溪源于三保山,溪水碧清,折复绕山,形成“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的九曲之胜,武夷山中最著名的一些山峰和高插于悬崖峭壁上的神秘悬棺都列在九曲溪边。景区内还有遇林亭宋代瓷窑遗址、武夷宫等游览景点,极具人文价值。武夷山也有众多名胜古迹,如冲佑万年宫、虹桥和架壑船棺等,还有世界罕见的动植物,是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这里并建有武夷山自然博物馆。
武夷山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古人称:“东周孔丘,南宋朱熹,北有泰岳,南有武夷”。南宋理学家朱熹在此居住四十多年,设帐授徒,著书立说,使这里成为我国东南文化的中心,被誉为“道南理窟”。道家也把这里称为“第十六洞天”。历代文人雅士在此写下的赞美诗文不下二千多篇,题镌摩崖石刻有四百多处,这些丰富的人文史迹,也为名山增添风采。而古越人的架壑船棺、汉代的古城墟、宋代的古瓷窑遗址和元代的御茶园等,使武夷山更成为人们访古探奇,寻幽览胜之地。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东南现存面积最大、保留最为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区内峰峦林立,原始森林茂密,景色融雄浑、古朴、隽秀于一体,而且有着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被纳入联合国“人与自然”保护区。
以上都是我的导游词,谢谢大家!
介绍武夷山的导游词范文3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山岩,长数百丈,高千仞,名灵岩。岩端倾斜而出,覆盖着三个毗邻的岩洞:左边这个灵岩洞,中间这个是风洞,右边这个是伏羲洞。现在请随我从伏羲洞进入岩内。由于岩内较黑暗,请大家注意走好。现在我们已到达岩内的深处,请大家抬头看,岩顶有一裂罅,就象利斧劈开一样,相去不满一尺,长约一百多米,从中漏进天光一线,宛若跨空碧虹。这就是令人叹为“鬼斧神工之奇”的一线天。
关于一线天的由来,民间 传说 很多。有的说这是桃花女用绣花针划出的;有的说这是伏羲大神用玉斧所劈。但据科学分析则认为,武夷山的红色岩层,是由砂岩、砾岩和页岩交间成层的。岩性比较松脆。在地壳抬升的过程中,岩层由于受到不均匀的应压力的影响,就会产生轻微的断裂,形成所谓的“节理”。这种垂直的节理,在流水的长年累月的溶解和侵蚀下,就逐渐地扩大、延长。而岩层底部质地松软的页岩,也就逐渐侵蚀而去,成为扁浅的岩洞。于是,三洞并列,一线天的自然景观就出现了。
从伏羲洞观赏完一线天,沿石罅前行数十步,就可折入风洞,进入风洞,大家会感觉到凉风从石罅中习习吹来,即便是盛夏酷暑时节到此,只要稍坐片刻,就会感到肌骨透凉。洞口石壁上的“风洞”二字,系宋景定元年廿六日建安郡人省斋徐自强所书。出风洞,再绕过一道石廊,就是灵岩洞。相传先前有个性葛的仙人曾在此降妖,故此洞又称葛仙洞。洞内这口古井,叫圣水井。
出灵岩洞,往前行约百余米,可见一座壁立如屏的石岩,岩壁石洞较多,似高楼窗户,相传这就是所谓的神仙楼阁,故此岩名为阁岩。岩的左边这一石岩,名兰岩。岩壁石刻纵横。岩下可见一石倚于崖壁,石径伸入其间,如同一道关隘,号称天门。岩前乱石堆中的这个洞,叫螺蛳洞。从楼阁岩入山谷数里,可见路左有山岩峻峭,巍然独立,这就是虎啸岩。相传虎啸岩是因为有仙人骑虎吼啸其上而得名。其实”虎啸”之声,是来自岩上的一个石洞,山风穿过洞口,有如虎吼,声传空谷,震撼群山。
各位网友,大家是否发觉虎啸岩与我们游览过的大王峰秀相似,四壁陡峭,屹然独耸。其登山的路径,宛转曲折,仿佛是登天的天梯。从岩度盘折而上,到了半壁,岩下向前伸出这块小平台,大家看像有像一条小船的舱面甲板,这就是虎啸八景之一的”不浪舟”。古人有诗道:”波涛满尘界,一叶能知止;还嫌架壑船,下临不测水。”紧邻”不浪舟”的这个上覆危崖,下临绝壑的岩洞,就是驻真洞。眦洞可容数十人,清康熙年间崇安县令王梓游此,见其洞前临西溪,便改名虎溪洞,刻”虎溪灵洞” 四字于石壁。从虎溪洞再往上,大家看到的这处旧址,就是武夷山久久盛名的天成祥院遗址。这里岩壁斜覆,山溪回流,地势既高敞,又幽深。所建房屋,仅有四堵土墙,不施片瓦,风雨不侵。夜晚身居屋内,抬头可见星月,侧耳可闻水声,仿佛”置身星月上,濯魄水云中”。祥院前的石门,即虎啸八景之一的”普门兜” ,意为慈航观世音普度众生之门。这尊手托如意的观世音菩萨岩雕,建于1994年。雕像高十余米,依岩倾俯,端庄慈祥。禅院右侧这道泉水,即虎啸八景之一的”语儿泉” 。它进出于石隙,循崖而流,因其水流相激之声,若小儿呀呀学语,故名。据明吴拭《武夷杂记》记述,这道泉水”浓若停膏,泻杯中鉴毛发,味甘而博,啜之有软顺意”。故以往有 饮茶 嗜好的,每每携带茶具来此,取泉烹茶,有天然真味。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品味了祥院僧人用语儿泉水冲泡的武夷岩茶后,生动地论述道:”先 其香,再味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芳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杯,令人释躁解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不同之致。”前面有个茶亭,请大家在此品茗歇息一会儿。从语儿泉前行,大家是否有感觉水珠不时滴落头顶,这就是崖顶落下来的”岩溜”。有时一整排嘀嗒不停,这就是虎啸八景之一的”法雨悬河”。
介绍武夷山的导游词范文4
各位朋友,大家好!
【欢迎词五要素】
首先,我代表我们公司——武夷山_ 旅行社,司机及我本人,欢迎大家来到大红袍的故乡——武夷山观光游览。我姓陈,名字叫_ ,大家叫我陈导就可以了,开车的是张师傅,大家在武夷山游览的两天时间里,由张师傅和我共同为大家服务,在这期间,各位朋友需要各种帮助,尽可开口,我们将尽力帮助大家,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个轻松愉快的武夷之旅。
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当今世界有70多亿的人,我们一个人一生能碰到多少呢?我很珍惜和大家这次相聚的缘分,希望大家多多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让我们这次的武夷之旅更顺利。
从武夷山北站到度假区酒店,约19公里,大约40分钟车程,借这个时间,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福建省及武夷山市的概况及食、宿、行、游、购、娱的情况。
【武夷山概况简介】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的西北部,地处福建与江西的交界处。大家知道,福建省简称闽,“闽,古越人蛇种也”,闽字的来历系古闽人以蛇为图腾崇拜,常将蛇奉于门内,古闽人就生活在武夷山这一带,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里就有非常多蛇,蛇产品也是武夷山的一大特产。武夷山市前身为崇安县,建置于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是一个以名山命名的新兴旅游城市。全市总面积27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35万人(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止)。四季气温较均匀、温和湿润,平均降水量1800多毫米,年均温17.6℃,明天的温度20-28℃。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主要景区方圆7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0米,属典型的丹霞地貌,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之美誉,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于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荣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1999年,武夷山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王志纲工作室应邀为其做《武夷山旅游发展战略策划》,给武夷山形象定位为“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人文、自然一网收,浓缩了其文化、自然双遗产的精髓。
【旅游六要素简介】
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食、宿、行、游、购、娱的情况。
我们住酒店名字叫武夷山庄,是一家四星级酒店,许多国家领导人来武夷山时,都住在这家酒店,酒店依山傍水,环境清幽。
明天早上,我们将去天游峰,需要登山,请大家穿适合登山的鞋子;明天下午,我们去九曲溪乘坐竹筏,去领略中国最美的漂流,一直以来,有“未到天游,虚此一游;不乘竹筏,等于没来”的说法。后天早上,我们去大红袍——天心永乐禅寺,去寻觅大红袍的踪迹,下午,我们去一线天——虎啸岩,再次领略登山的仁者之乐。
许多来武夷山的游客都喜欢问我一句话:陈导,武夷山有什么好吃的?给我们介绍一下。俗话说,靠山吃山,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武夷山的山珍野味。武夷山很多的树木森林,这里盛产菌类,香菇、木耳、猫爪菇、鸡脚菇、鸡松葺、猴头菇等,我着重给大家介绍武夷山的野生红菇,野生红菇有一股特别的味道,在武夷山,女人做月子时,都要喝红菇土鸡汤,补血养颜的;石磷大家听说过吗?长得和青蛙差不多,生活在山涧中,很特别的是,它长期和五步蛇生活在一起,多吃石磷,有滋阴壮阳的功效;武夷山是“蛇的王国”,喜欢吃蛇的朋友可有口福了,蛇羹汤、龙凤汤,都是武夷山名菜;还有铁板山麂、清蒸溪鱼等等。
大家出门来旅游,自然想买点东西回家,给家人或送亲戚朋友,武夷山是大红袍的故乡,茶叶自然是首选了,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已被列入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国茶类中唯一获此殊荣者;刚才在给大家介绍吃的时候,有说到蛇,蛇浑身都是宝,蛇粉可以美容养颜,蛇胆可以清心明目,蛇鞭可以滋阴壮阳,蛇油主治烫伤烧伤,蛇酒可以去风湿,就连蛇皮也可以做成包包,武夷山蛇产品也很丰富;武夷山是竹子的盛产地,提炼出来的竹炭,做成各种的生活用品,摸去都舒服,穿起来就更爽了;武夷山制饼工艺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孝母饼是这一大品牌,吃去口感滑而润、甜而不腻,带上几筒,办公室同事、家人都有口福了。
(以上有关蛇、石磷等介绍请慎重。)
说了好些吃的、购的东西,武夷山有娱乐吗?我想很多人马上反应出来的是:印象大红袍或者武夷水秀。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印象大红袍,来武夷山的游客许多都想去看看,经常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武夷山《印象大红袍》是由著名导演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共同组成的“印象铁三角”共同执导,继《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后创作的第五个印象作品。以世界双文化遗产胜地武夷山为背景,以武夷茶文化为表现主题的,是全世界唯一展示中国茶文化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也是目前唯一在2 3个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落成的印象作品,全球首创的360度旋转观众席,2000多个观众席,观众席五分钟内即可完成一周旋转,将高新科技融入钢架式结构,设计新颖,创意独绝,打破了传统观众席固定看演出的模式,使观众在徐徐旋转中,沉浸于山与水的视听盛宴。史无前例的世界上第l座“山水环景剧场”矩阵式实景电影,把当代电影创作引入新的方向。全球首座环景概念剧场、世界上最长的舞台,舞台视觉总长度12000米,这一切全新的创作理念与元素,在三位杰出艺术家历时2年,以独特视角的诠释下,让你体味山水一壶茶的武夷文化与人生境界。世界上最大的“茶馆”一一《印象大红袍》创下多个世界“第一”:世界最大影院,最大“茶馆”,第一座“山水环景剧场”,唯一的“双遗”印象作品。看完表演后,你一定会觉得值的。
当然,娱乐节目还有武夷水秀,关于武夷水秀陈导明天再和大家详细介绍。
介绍完这么多武夷山的情况,酒店也到了,请大家带好所有的物品下车,到酒店大堂时,请把大家的身份证交到总台办理入住登记,明天早上我们7点钟叫醒,7:30到餐厅吃早餐,8:00出发,在酒店总台我会留下电话,如果大家有问题,可以给我打电话,我们明天见,谢谢大家!
介绍武夷山的导游词范文5
尊敬的各位游客,你们好!我是今天活动的导游。现在我们身后的就是美丽的武夷山。
武夷山座落在福建省北部武夷山市境内。相传很久以前,武夷山是个洪水泛滥,野兽出没的地方。百姓们辗转沟壑,无以为生。后来从远方来了一位叫大王的勇敢青年带领大伙劈山凿石,疏通河道,终于治服了水患。被疏通的河道就是今天的九曲溪,挖出来的沙石,便堆成了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从此人们过上了好日子。一天,玉女架云出游,被武夷山的美景迷住了,并下凡与大王相亲相爱。不幸此事被铁板鬼知道告诉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大怒,下令捉拿玉女归天,玉女不从,定要与大王结为夫妻。铁板鬼施展妖法将他俩点化成石,分隔在九曲溪两岸。铁板鬼为了讨好玉皇,也变成山岩横亘在两恋人之间,日夜监视他俩。这就是现在的铁板嶂。从此两人只好凭借镜台,泪眼相望了。玉女峰下的浴香潭相传是玉女沐浴的地方,潭中的“印石”是大王送给玉女的定情信物。
武夷山还有一处景色优美的地方,叫“东南麓”。东南麓处在武夷山脉的北段,景区面积约70平方公里。这里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亿万年大自然的鬼爷神工,形成了奇峰峭拔、秀水潆洄、碧水丹峰、风光绝胜的美景,古人说它“水有三三胜,峰有六六奇”,被誉为“奇秀甲东南”。
今天的浏游览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通过这次游览,武夷山的美景可以成为你一段最美好的回忆。也希望这里的人们可以爱护武夷山,让武夷山的美景代代相传下去。再见!
介绍武夷山的导游词范文相关 文章 :
1. 福建武夷山的导游词范文5篇
2. 武夷山导游词范文
3. 5篇介绍福建武夷山的导游词范文
4. 武夷山导游词5篇
5. 最新的福建武夷山导游词范文
6. 福建武夷山导游词5篇
7. 福建武夷山导游词五篇
8. 武夷山的导游词范文
9. 关于武夷山导游词的范文
赞美黄山的句子简短 形容黄山美景的一句话
1.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
2.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
3.沧海几回明月夜,黄山终负薜萝期。——王恭《挽黄山周正卿》
4.千重烟树蝉声翠,薄暮晴岚鸟语霞。——老舍《咏黄山》
5.今日黄山游不得,三十六峰空待君。——屈大均《送孙丈归黄山·其二》
6.新安昔上郡,黄山秀而起。——孙一元《题程时望介斋》
7.指前峰半日行来到,这山不是小,洞天宽容我诗豪。——张可久《双调·湘妃怨·武夷山中落》
8.鸡鸣发黄山,暝投鰕湖宿。——李白《宿鰕湖》
9.黄山横鹜晓成围,后骑萧萧万弩随。——宋祁《对猎》
10.河流曲折二十里,过了黄山始直礴。——陈著《四月朔旦过黄山哭刑部百求弟道中五首》
11.黄山青兮峛崺,三十六峰兮森起。——汪雄图《黄山采药歌》
12.野兴不须邀客共,一尊白酒对黄山。——吴龙翰《春晚郊行》
13.黄山练水毓精灵,勋业当朝满鼎铭。——张萱《福寿图九咏代九邑令公寿鲍瞻鲁同府·其七》
14.蔡港沙田薄,黄山宰木稀。——王逢《丙申八月纪事时自乡里入吴还华馆遂卜隐鸿山》
15.三十六峰图画,张素锦,列冰柱。——张可久《越调·霜角》
16.幡然何事赋归来,领略黄山酬玉杯。——杨公远《借张山长韵呈方虚谷三首·幡然何事赋归来》
17.黟江水澄清见底,黄山裳发煖薰人。——顾璘《送罗诚甫访新安王太守》
18.黄山胜地烟霞明,朱砂泉暖肌肤醒。——鲁宗道《题汤泉院壁》
19.欲望黄山道,无由见所思。——李颀《奉送五叔入京兼寄綦毋三》
20.忆昨逢君黄山道,窄帽单衫立深草。——袁宏道《题潘生小像生嗜酒时将别》
21.怪石奇松诗意里,溪头吟罢饮丹砂。——老舍《咏黄山》
22.黄山诸松最奇怪,秃笔扫来无不有。——屈大均《黄山僧述古画黄山诸松见寄诗以酬之》
23.道人黄山梅花仙,瘦骨崚嶒神苍然。——孙一元《题范文予臞庵卷》
24.黄山过石柱,巘崿上攒丛。——李白《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
25.武溪葱翠独称梁,正望黄山一点苍。——袁宏道《竹枝词四首时阻风安乡河中·武溪葱翠独称梁》
26.丹水波涛泛,黄山烟雾上。——江总《咏采甘露应诏诗》
27.黄山之路何敧危,黄山之溪何涟漪。——陈天麟《登上岭游黄山·朝阳滉漾水朦胧》
28.梅翁欲挹浮丘诀,颛为黄山作此楼。——吴龙翰《楼居狂吟·偃月炉深紫气浮》
29.今年季秋与孟冬,馀也踏遍黄山峰。——智舷《送叶熙时还新安省亲尊公读书于黄山之指月庵》
30.黄山向晚盈轩翠,黟水含春绕郡流。——伍乔《寄张学士洎》
31.遥知秋色黄山里,朝看丹霞夕采兰。——郭奎《寄贡友善》
32.束书归隐黄山中,山中偶遇浮丘翁。——郑晦《浮丘祠》
33.翕习黄山下,纡徐清渭东。——沈佺期《扈从出长安应制》
34.会须一哭胡司马,共踏黄山顶上苔。——徐渭《寄答汪古矜》
35.黄山远隔奔霁骑,紫塞孤飞避弋鸿。——刘筠《送客不及·日上旗亭第五重》
36.石公好写黄山松,松与石合如胶漆。——屈大均《石公种松歌》
37.承颜归去意如何,白岳黄山隐薜萝。——李英《送程太学无过归省新安二首·其二》
38.锦水湔云浪,黄山扫地春。——李商隐《送从翁东川弘农尚书幕》
39.黄山峙立高崔嵬,上有飞仙时往来。——王炎《吕待制所居八咏·舒啸》
40.御苑残莺啼落日,黄山细雨湿归轩。——郭元振《寄刘校书》
41.黄山登鉴原无由。何期易地太平游。——石应孙《游黄山》
42.阳湖春动蕊珠宫,我梦黄山白鹤峰。——郑善夫《梦黄山梅花》
43.五桂家风殊未艾,黄山佳气蔼如初。——王之望《和友人·弟兄南渡各驰驱》
44.插天万仞黄山耸,绕郭千寻练水流。——杨公远《题徐氏聚秀楼》
45.草堂苦忆黄山谷,烟岛难招白玉蟾。——黄衷《□次答泰泉》
46.黄山楼上望黄山,水石云霞未得攀。——徐师《登楼望黄山》
47.别路青青柳弱,前溪漠漠苔生。——温庭筠《送李亿东归》
48.只今惟有黄山月,犹似蛾眉恨未消。——王世贞《送顾子行员外谪判太平五绝·其五》
49.见吾善者笑局局,眼明黄山峰六六。——许月卿《次韵陈肇芳竿赠李相士》
50.黄山之松天下无,云公写入洞庭图。——屈大均《观云公所绘听松图为叶平仲作》
51.我闻黄山有汤泉,轩辕浴之飞紫烟。——屈大均《送韩石耕》
52.列嶂有心争峻秀,古松无语兀龙钟;——恽代英《游黄山·久闻人说黄山好》
53.千古黄山山下路,蹇驴不是少人骑。——赵秉文《题李平父画黄山蹇驴诗图二首·其一》
54.好是黄山供望眼,白云分出两三峰。——杨公远《新安江上次程南仲韵》
55.黄山敌嵩阜,三十六嵯峨。——崔鶠《新安四咏·其三》
56.掩长杨而联五柞,绕黄山而款牛首。——张衡《西京赋》
57.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李白《秋浦歌·秋浦猿夜愁》
58.邓尉香雪黄山云,犹以海名巧相借。——赵翼《树海歌》
59.白首谁同晚节高,黄山独契归云妙。——王恭《书高翰林绘闽峤归云送周扩泰还长乐》
60.嵩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朱彦《游黄山》
61.黄山高人之所居,金沙花明白石渠。——九皋声公《游石湖次韵》
62.颇闻黄山最奇秀,紫翠六六堆孱颜。——李弥逊《将至徽川道中花》
63.自到黄山十馀日,终日饱饭只昏昏。——陈高《客黄山》
64.白首同归人不见,黄山依旧月明中。——黄庭坚《宿黄山》
65.渭水明秦甸,黄山入汉宫。——王维《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观禊饮应制》
66.黄山有温泉,日月所流精。——屈大均《赠友·其七》
67.镜中青鬓朱颜驻,诗里黄山白岳蟠。——钱钟书《叔子五十览揆寄诗遥祝即送入皖》
68.黄山高哉,岿然为江东之巨镇兮,壁立於两浙之上游。——汪莘《黄山高》
69.黄山巍峨四万尺,摩天戛日高莫敌。——沈周《黄山游卷为篁墩程宫詹题》
70.黄山草圣谁同调,处士香名世共闻。——王恭《送陈平叔归黄山》
71.黄山有汤泉,可以洗涤尘世缘。——焦焕炎《题黄山送别图》
72.楼台新紫气,云物旧黄山。——郑谷《回銮》
73.黄山望石柱,突兀谁开张——李白《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
74.黄山白岳堪招隐,不似长安有是非。——黎民表《答张助甫塞上寄怀·其二》
75.江出新安见底清,黄山高势碧峥嵘。——韩元吉《送施徽州二首·江出新安见底清》
76.嵩阳若兴黄山比,独少灵砂一道泉。——宋无名氏《黄山》
77.黄山闻凤笛,清跸侍龙媒。——卢照邻《赠许左丞从驾万年宫》
78.黄山高哉,云际峰尚可画,云外一峰画不得, 霜缯铺了掉首休。——汪莘《黄山高》
79.霄汉长风当羽翼,黄山秋色落胸襟。——陈恭尹《新安罗廷锡见访五羊翌日拜茗碗春茶之惠率尔赋谢》
80.欲识黄山真面目,风华半在玉屏楼。——老舍《黄山小诗之一》
81.逢人自说黄山胜,却忆松萝静掩扉。——谢榛《送汪谷受之京》
82.黄山有瑶草,可以饵之长不老。——焦焕炎《题黄山送别图》
83.肃城邻上苑,黄山迩桂宫。——虞世南《奉和幽山雨后应令》
84.送君登黄山,长啸倚天梯。——李白《登黄山凌歊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
85.队谷云低梅雨多,黄山涤源溪涌波。——范成大《送子文杂言》
86.草变黄山曲,花飞清渭流。 ——卢照邻《晚渡渭桥寄示京邑游好》
87.黄山在眼忽惊觉,屋上长林风动天。——潘伯脩《泖上》
88.黄山巀嶭几万里,乱峰如龙矗云起。——孙一元《黄山歌》
89.黄山看尽须黄阁,六月天池更著鞭。——韩元吉《送陈天与知徽州》
90.黄山峰壑几千曲,客游先就桃源宿。——施闰章《白龙潭上桃花源作》
91.天都奇伟海云幽,莲蕊莲花高入秋;——老舍《黄山小诗之一》
92.奇峰三十六,天际识黄山。——谢榛《送吴君搢归新安二首·其一》
93.作客黄山下,思君汉水滨。——陈高《怀友》
94.黄山有神丹,得之可以超尘寰。——焦焕炎《题黄山送别图》
95.黄山三十六峰豪,南照城楼百里高。——方回《思家五首·黄山三十六峰豪》
96.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李白《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97.黄山飞晚翠,玉水动秋清。——郭之奇《秋斋独对阅张曲江集追和感遇诗八作·其二》
98.吾闻黄山三十六峰青插天,悬厓峭壁万丈飞流泉。——孙一元《黄山歌赠戴仲良》
99.裁笺远饷风露新,坐我千尺黄山底。——刘子翚《行夫寄黄山榧子有诗因同来韵》
100.黄山远隔秦树,紫禁斜通渭城。——温庭筠《送李亿东归》
101.黄山出霄汉,烂熳发青莲。——余阙《云松楼》
102.黄山只在阑干外,鸡阁云深认不真。——柳桂孙《花山寺看黄山》
103.草变黄山曲,花飞清渭流。 ——卢照邻《晚渡渭桥寄示京邑游好》
104.黄山高哉,余钭览秀巢云练其下, 坐令万物不生疵疠黍盈畴。——汪莘《黄山高》
105.碧萝野径黄山里,谁更登临望落潮。——王恭《玉融潘源润师事黄山陈平叔师殁哀甚以讣音来告余答诗且寓伤悼之意云·其三》
106.云海波澜峰作岛,天风来去雨飞花。——老舍《咏黄山》
107.黄山山上多怪松,半生石笋半芙蓉。——屈大均《王不庵作卧龙松歌为予寿诗以酬之》
108.黄山昔云与天通,三十六峰常冥濛。——孙一元《黄山行》
109.春浮练水蒸城润,雪被黄山入座寒。——仇远《新安郡圃》
110.黄山孤山,不孤而孤,孤而不孤。——陈独秀《题刘海粟作古松图》
111.总为黄山与君在,掉头时复忆新安。——李流芳《别汪伯昭》
112.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李白《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113.黄山历尽见孤城,城上楼高眼倍明。——赵崡《茂陵》
114.宫破黄山在,城空北斗移。——宋祁《长安道中怅然作三首·兴亡作今古》
115.黄山桃李闹春风,曾见先生化育中。——真德秀《贺外舅转官》
116.黄山云散无尘滓,上将腾光入紫微。——刘过《代吴守与赵侯为寿·气连由来有盛衰》
117.今年季秋与孟冬,余也踏遍黄山峰。——秋潭舷公《送叶熙时还新安省亲尊公读书于黄山之指月庵》
118.一带黄山是淮土,依然望弗见神州。——卢寿老《雨花台》
119.黄山远隔秦树,紫禁斜通渭城。——温庭筠《送李亿东归》
120.沧海几回明月夜,黄山终负薜萝期。——王恭《挽黄山周正卿》
121.千重烟树蝉声翠,薄暮晴岚鸟语霞。——老舍《咏黄山》
122.今日黄山游不得,三十六峰空待君。——屈大均《送孙丈归黄山·其二》
123.新安昔上郡,黄山秀而起。——孙一元《题程时望介斋》
124.指前峰半日行来到,这山不是小,洞天宽容我诗豪。——张可久《双调·湘妃怨·武夷山中落》
125.黄山横鹜晓成围,后骑萧萧万弩随。——宋祁《对猎》
126.河流曲折二十里,过了黄山始直礴。——陈著《四月朔旦过黄山哭刑部百求弟道中五首》
127.黄山青兮峛崺,三十六峰兮森起。——汪雄图《黄山采药歌》
128.野兴不须邀客共,一尊白酒对黄山。——吴龙翰《春晚郊行》
129.雨蒙蒙、风浑浑。登黄山,出栖迟。——阮籍《大人先生传》
130.黄山练水毓精灵,勋业当朝满鼎铭。——张萱《福寿图九咏代九邑令公寿鲍瞻鲁同府·其七》
131.蔡港沙田薄,黄山宰木稀。——王逢《丙申八月纪事时自乡里入吴还华馆遂卜隐鸿山》
132.幡然何事赋归来,领略黄山酬玉杯。——杨公远《借张山长韵呈方虚谷三首·幡然何事赋归来》
133.黟江水澄清见底,黄山裳发煖薰人。——顾璘《送罗诚甫访新安王太守》
134.黄山胜地烟霞明,朱砂泉暖肌肤醒。——鲁宗道《题汤泉院壁》
135.黄山一夜雪,渭水泻声多。——张仲素《宫中乐五首》
136.欲望黄山道,无由见所思。——李颀《奉送五叔入京兼寄綦毋三》
137.忆昨逢君黄山道,窄帽单衫立深草。——袁宏道《题潘生小像生嗜酒时将别》
138.怪石奇松诗意里,溪头吟罢饮丹砂。——老舍《咏黄山》
139.黄山诸松最奇怪,秃笔扫来无不有。——屈大均《黄山僧述古画黄山诸松见寄诗以酬之》
140.道人黄山梅花仙,瘦骨崚嶒神苍然。——孙一元《题范文予臞庵卷》
141.武溪葱翠独称梁,正望黄山一点苍。——袁宏道《竹枝词四首时阻风安乡河中·武溪葱翠独称梁》
142.丹水波涛泛,黄山烟雾上。——江总《咏采甘露应诏诗》
143.黄山之路何敧危,黄山之溪何涟漪。——陈天麟《登上岭游黄山·朝阳滉漾水朦胧》
144.梅翁欲挹浮丘诀,颛为黄山作此楼。——吴龙翰《楼居狂吟·偃月炉深紫气浮》
145.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李白《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
146.今年季秋与孟冬,馀也踏遍黄山峰。——智舷《送叶熙时还新安省亲尊公读书于黄山之指月庵》
147.黄山向晚盈轩翠,黟水含春绕郡流。——伍乔《寄张学士洎》
148.遥知秋色黄山里,朝看丹霞夕采兰。——郭奎《寄贡友善》
149.束书归隐黄山中,山中偶遇浮丘翁。——郑晦《浮丘祠》
150.畲馀宿麦黄山腹,日背残花白水湄。 ——元稹《南昌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致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