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人民政府(泾县之窗招聘启事)

泾县,古称宣城,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城。泾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积极推进绿色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泾县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本文将从历史底蕴、生态建设、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对泾县绿色发展新篇章进行梳理和探讨。

一、历史底蕴

泾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唐宋时期以来,泾县就是江南地区的重要文化中心之一。现存的文化遗产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宣城古城墙、宣纸博物馆、中国徽墨博物馆等。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泾县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二、生态建设

1. 生态保护:泾县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近年来,泾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执法监管,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使泾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2. 绿色发展:泾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近年来,泾县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等绿色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

3. 生态修复:泾县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如实施水土保持、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三、经济发展

1. 产业结构优化:泾县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泾县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如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 农业现代化:泾县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通过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3. 旅游产业:泾县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产业。近年来,泾县成功举办了一系列旅游节庆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四、文化传承

1. 文化传承与创新:泾县高度重视文化传承与创新,积极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传承和发扬泾县独特的文化底蕴。

2. 文化产业发展:泾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泾县成功打造了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如宣纸文化产业园、徽墨文化产业园等。

泾县在绿色发展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泾县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努力打造绿色、宜居、宜业的新泾县。我们相信,在泾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这座千年古邑必将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什么时候撤县并市

我受县政府委托,现将我县“撤县设市”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请予审议:

为转变我县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加速推进我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根据县委、政府领导的指示,县民政局于2月12日专程到省民政厅以及厅区划地名处,就“撤县设市”的工作进行了咨询和了解,并将了解到的有关情况向县委常委会议作了专题汇报,2月23日,县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正式启动我县“撤县设市”工作。

一、“撤县设市”的政策、背景及形势

为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入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设市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对具备行政区划条件的县可有序改市”。国务院决定将已经冻结了16年的“撤县设市”审批工作,解冻为有序推进“撤县设市”。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召开了高规格的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镇化总体布局作了安排,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我县处于规划中的“皖江城市带”的区域之中。

从我省的情况来看,全省地级市有16个,县级市仅6 个,其中包括原地级市巢湖市,结构极不合理。同时,与周边省相比,县级市数量上有明显的差距(山东省31个县级市、浙江省22个、江苏省27个、河南省22个、湖北省24个),因此,省委、省政府有意借这次县改市的契机,调整我省县级市的布局设置结构,支持有条件的县积极申报县改市工作。

目前,省政府正在制定“撤县设市”规划,对初步符合条件的县(区),根据相应指标和布局需要,已按先后顺序排出20个“撤县设市”名单,我县在其列。

从各地申报的情况看,全国已有165个县“撤县设市”申报材料已报国务院排队待审批,其中,我省仅有一个“潜山县”。另有6个县在省政府排队等候审批(其中包括宣城市的“广德县”)。

二、我县“撤县设市”的条件

(一)经济发展初具规模

2013年,我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2亿元,三产业结构比为22.0:44.3:33.7,人均GDP达20312元人民币,财政收入11.3亿元 。

全县35.58万人,其中,从事非农产业人口7.2万人,县政府所在地泾川镇从事非农产业人口5.4万人,全县从业人员24.7万人,其中,第一产业9.3万人,第二产业6.1万人,第三产业9.3万人。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107户,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2.38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3.6亿元。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2399万美元。其中,出口10581万美元。

(二)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全县各类学校158所,在校学生3.8万人,建有宣城市工业学校和省级优秀民办学校英特学校,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科技创新企业1家,“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多家,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00个,其中二甲医院2所,千人拥有医疗床位3.3张、卫生技术人员3.4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竞相发展,基本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社会保障体系健全。

我县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入选“中国绿色发展十强县”,全省首家”全国有机农业(茶叶)示范基地”,省政府旅游经济强县,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省双拥模范县。

(三)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普及率100﹪,道路铺装率100﹪,有较好的排水系统。县城区域面积10.6平方公里。建有污水处理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2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7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00﹪;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1平方米,城镇绿化率达到32﹪,全境林木绿化率64.2﹪。

(四)放宽条件独具优势

根据咨询的情况,目前民政部正在制定“撤县设市”的新标准,预计今年中旬将出台。按照征求意见中的“撤县设市”新标准,我县的GDP等经济指标排名不占优势。但是,新标准有放宽条件。即:一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境内有“4A”级景区两处以上的可放宽;二是历史上属革命老区的可放宽。

我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目前国家级文保单位5处,省级11处,泾县是著名的“宣纸之乡”,国家宣纸发源地,宣纸制作技艺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开放景区12个,其中4A级景区5个,3A级景区5个,2013年接待旅游501.17万人次,实现旅游产值16.63亿元。2010-2013连续四年荣获全市旅游经济发展奖。

目前,我县已列入国务院批准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旅游产业将得到更大得发展空间。

同时,我县历史上是新四军军部、中共中央东南局所在地,皖南事变发生地,属革命老区。

三、“撤县设市”意义

我们认为,“撤县设市”:一是有利于我县经济转型,加快我县经济融入长三角经济圈,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资金和资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二是将进一步明确我县城市功能定位,提升规划标准,从而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城市品味,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县城的综合承载功能。三是有利于推进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和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带动二产、三产的快速发展,加快我县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并进。四是将进一步提升我县的知名度,使我县旅游的资源优势发挥出更大的效益优势。五是“撤县设市”后,将会得到中央、省政府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并提高资金扶持标准,城市建设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六是“撤县设市”也是县委政府近几届领导班子和全体泾县人民的迫切愿望。

四、申报程序

县人民政府组织县民政及有关部门制定方案,然后由市至省逐级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提出请示,直至国务院。国务院转经民政部审核并征求有关部委意见,并由民政部草拟批复稿报国务院,国务院批准后,由民政部批复于省政府。

五、计划及目前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健全领导机构。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民政局、住建委、财政局、农委、国土资源局、旅游局、党史办、档案局(县志办)、统计局、经信委、商务局、公安局、泾川镇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撤县设市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列会,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将撤县建市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二是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撤县建市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实施步骤,细化各阶段具体工作任务和措施,将各阶段、各环节任务分解到相关单位、落实到具体负责人。

三是抓好申报工作。成立申报材料撰写工作小组,从基础条件、经济实力、旅游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发展潜力和老革命区条件等方面,阐述论证开展撤县建市工作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积极与市政府和上级民政部门对接,加快上报撤县建市申报材料速度。

四是广泛宣传发动。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基层的契机,发挥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作用,广泛宣传撤县建市的重大意义,引导全县各级党政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撤县建市工作中来,在全县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和撤县建市工作的强大合力。

六、设市建议名称

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和我县的实际情况,县委常委会初步研究的意见是:暂定名为“泾县市”。

之前,还提出了三个建议名称,在此也一并汇报,以供参考。

1、泾州市。因甘肃省辖区内已有“泾川县”,根据《地名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统一行政区域范围内行政区域名称不能重名的原则,故我县改市名称,不能使用“泾川市”。

“州”字与“川”相近。“州”字本意是“住到河边”。(在河边建筑有城墙抵挡洪水的城市),和“住在水中”(在平地和洼地上建筑有城墙抵挡洪水的城市)。这种河边居住形式叫“州”,有水边设城之意,正好与我县城区地理地貌相近。

2、泾水市。青弋江古称泾水,据《后汉书.明帝经》记载,“有泾水,出芜湖,因水立名’,这也是“泾县”地名的由来。

3、泾市。直接由县名而来,保持延续。

泾县建于秦吗,有无历史证明。

泾县置县于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自古素有“汉家旧县,江左名邦”、“山川清淑,秀甲江南”之誉,古志称“当吴越之交会,为歙池之襟喉”。据《后汉书·明帝纪》“有泾水,出芜湖,因水立名”。地处皖南山区北部,境内山多地少。黄山余脉绵亘县境东南,九华山支脉逶迤西北,青弋江自西南向东北流经县境。是光荣的革命老区,皖南事变的发生地,是四大名笔之一宣笔与文房四宝之一宣纸的源产地。李白于泾县题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千古绝唱。

近段时间发掘的重要新石器时期遗址有世古墩、瑶庄、赤麓山等,说明泾县历史悠久。三代以后,为古越族先民。春秋时期,地初属吴国。此后吴、楚曾争战于此,地常属吴。楚惠王九年(前480年),吴、楚大战,曾属楚国。此后为吴、楚争峙场所。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灭吴,地属越国。继为越、楚争峙场所。楚宣王十五年(前355年),楚灭越,属楚国。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国。翌年,平江南,置泾县(治城西北2.5公里泾溪西岸),属会稽郡。秦末,分会稽郡西部置鄣郡,泾县属之。不久,复分鄣郡西部置庐江郡,泾县改属之。

汉元狩二年(前121年)七月壬子,撤销江南庐江郡,泾县改属丹阳郡。东汉永和四年(139年),泾县改属宣城郡。建和元年(147年),撤销宣城郡,泾县仍属丹阳郡。兴平二年(195年),为孙策控制区,仍之。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分泾县西南地区置安吴县(治西兰山南渡口,今泾县安吴镇),属丹阳郡。

晋太康元年(280年),今县境泾县(仍治泾溪西岸)、安吴(仍治今安吴镇)2个县属宣城郡。南朝因之。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宣城郡,撤销安吴县,并入泾县(仍治泾溪西岸),属宣州。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泾县改属宣城郡(仍治宣城)。隋末群雄并起,后为杜伏威部控制区。

唐武德三年(620年)六月,杜伏威降唐,初设南徐州,不久,改为猷州(治今泾县章渡乡大岭集马家村大宁山南),泾县属之。八年,废猷州并入泾县,改属宣州。天宝元年(742年),宣州改称宣城郡。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宣城郡复名宣州。泾县先后属之。宋乾道二年(1166年),升宣州为宁国府(仍治宣城)。嘉定三年(1210年)冬,泾县迁往旧城东1公里留村。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泾县入元,改治敬天坊(今城厢镇),仍属宁国府。十四年属宁国路。至正十七年四月,朱元璋取宁国路,改称宁国府。龙凤七年(1361年)四月,宁国府改称宣城府。十二年正月,改称宣州府。吴元年(1367年)四月,宣州府改称宁国府,泾县均属之。

明清泾县属宁国府。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泾县(仍治今城厢镇)属安徽省。3年6月2日,泾县属安徽省芜湖道。17年直属安徽省。21年4月2日,泾县属安徽省第九区。10月10日,泾县改属安徽省第九专区。26年12月6日,宣城陷入日军。第九专区专员公署迁驻泾县城赵家祠堂。27年7月,第九专区驻泾县。29年5月,泾县政府曾迁城郊(今属百元乡)张家村张氏宗祠。8月6日,第九专区改为第六专区(专员仍驻泾县)。10月9日,日军陷泾县城,第六专区行政公署迁驻榔桥;泾县政府迁驻黄村。当日克泾县城,公署及县政府返城。33年5月,县政府曾迁驻黄村,后回驻县城。34年11月底,撤销皖南行政公署,第六专区专员公署改驻芜湖(今为市),泾县仍属之。38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开始。24日,泾县县政府宣布起义,当日解放泾县。

1949年10月1日建国,泾县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宣城专区。1952年3月28日,泾县改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芜湖专区。1971年3月29日,芜湖专区改称芜湖地区,泾县属之。1980年2月,芜湖地区改名宣城地区。泾县仍属之。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地区和县级宣州市,设立地级宣城市,泾县属之至今未变。[1]

泾县的概况

泾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宣城市境西部。东与宣州区、宁国市接壤;南与黄山市黄山区、旌德县毗连;西与池州青阳县交界;北与芜湖南陵县为邻,处长江南岸平原与皖南山区交接地带,“枕徽襟池,缘江带河”。面积2054.5平方公里,东西距66公里,南北53公里。辖9镇、2乡、272个行政村。截至2000年,人口34.7万。县人民政府设泾川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泾县置县于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自古素有“汉家旧县,江左名邦”、“山川清淑,秀甲江南”之誉,古志称“当吴越之交会,为歙池之襟喉”。据《后汉书·明帝纪》“有泾水,出芜湖,因水立名”。地处皖南山区北部,境内山多地少。黄山余脉绵亘县境东南,九华山支脉逶迤西北,青弋江自西南向东北流经县境。是光荣的革命老区,皖南事变的发生地,是四大名笔之一宣笔与文房四宝之一宣纸的源产地。

李白于泾县题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千古绝唱。

(2015年) 6月28日,备受关注的合福高铁于正式开通运行,标志着泾县跨入了高铁新时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致远行

    本文地址:http://www.mydack.com/lvyougonglue/811.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