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县人民政府(绩溪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网)

绩溪,这座位于安徽省东南部的千年古县,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绩溪县人民政府紧紧围绕“绿色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发展,以民生为本,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本文将从绩溪县人民政府的发展历程、绿色发展举措以及未来发展展望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绩溪县人民政府的发展历程

绩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唐宋时期,绩溪就已成为江南地区的重要商贸中心。新中国成立后,绩溪县人民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创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特别是近年来,绩溪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绿色发展”理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 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活力

绩溪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改革创新,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市场活力。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绩溪县人民政府还加大财政投入,支持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绩溪县人民政府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通过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计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使绩溪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3. 民生为本,共享发展成果

绩溪县人民政府始终把民生放在首位,加大民生投入,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通过实施脱贫攻坚、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工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绩溪县人民政府的绿色发展举措

1. 产业结构调整

绩溪县人民政府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2. 生态保护与修复

绩溪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大生态投入,实施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湿地保护等措施,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3. 能源结构优化

绩溪县人民政府积极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发展清洁能源。通过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4. 生态旅游发展

绩溪县人民政府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通过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三、绩溪县人民政府的未来发展展望

1. 深化改革,激发发展动力

绩溪县人民政府将继续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市场活力,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绩溪县人民政府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3. 民生为本,共享发展成果

绩溪县人民政府将继续加大民生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4. 开放合作,扩大发展空间

绩溪县人民政府将继续扩大开放,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拓展发展空间,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绩溪县人民政府将继续秉承绿色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为建设美丽绩溪、幸福绩溪、创新绩溪、法治绩溪、平安绩溪而努力奋斗。

安徽省绩溪县为什么属于宣城市

这是因为1987年11月27日,经国务院国函〔1987〕185号批准,绩溪县划属宣城地区。

民国元年(1912),绩溪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1914)设道,属安徽省芜湖道。民国17年(1928),废道,复属安徽省。民国20年(1931)年初,设首席县长制,绩溪县归宣城县长节制。是年10月,属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区(治所休宁)。

民国27年(1938)4月,属皖南行署第十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1940)3月23日,直属皖南行署。是年8月,改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4月30日绩溪解放。5月13日,绩溪县隶属徽州专区。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8月,改属皖南徽州专区。1956年1月12日徽州专区并入芜湖专区,绩溪县改隶芜湖专区。1961年4月13日,复设徽州专区,绩溪县属之。

1971年3月,徽州专区改称徽州地区,绩溪县仍属之。1987年11月27日,经国务院国函〔1987〕185号批准,绩溪县划属宣城地区。2000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地区和县级宣州市,设立地级宣城市,辖绩溪县。

扩展资料

绩溪县的地理环境:

绩溪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黄山山脉和西天目山山脉结合带,长江水系与钱塘江水系分水岭,东与临安市交界,北与宁国市、旌德县毗连,西与旌德县、黄山区及歙县接壤,南与歙县相邻;介于北纬29°57′~30°20′,东经118°20′~118°55′之间;县境总面积1126平方公里。

绩溪县位于黄山与天目山接合部,县界及境内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40余座,重峦叠嶂,溪流纵横,地势高于邻县,史称“宣歙之脊”。山脉、盆谷相间,呈“多”字形延伸。

绩溪县中部是贯通南北的断裂带,县城位于断裂带中南段的华阳断陷盆地。清凉峰踞县境东端,界皖、浙两省三县,顶峰及其北坡坐落境内。中部东西向凸起,溪水南北分流,分别入钱塘江和长江。

参考资料来源:绩溪县人民政府-历史沿革

绩溪有哪些名人

发不过来,自己看吧

总书记

国学大师胡适之

抗倭名将胡宗宪

制墨巨匠胡开文

红顶商人胡雪岩

著名茶商胡允源

战斗英雄许家朋

湖畔诗人汪静之

胡适

胡适(1891—1962),行名洪,字适之。绩溪上庄人。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白话文学运动的领袖。幼读私塾,后赴上海梅溪、澄衷学堂。宣统二年(1910)考取清华庚款留美官费生,先后入康乃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农、哲、文等科。师从实验主义者的杜威。1917年起先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专职。为五四新文化运动“首举义旗的急先锋,提倡白话文的主将”。抗日战争期间,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49年曾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1957年起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毕生除短期从政外,主要从事教学与学术研究。由于学贯中西,先后获35个博士学位。一生著作丰富。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等。

胡宗宪

胡宗宪(1512—1565),字汝员,号梅林,绩溪大坑口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授山东益都令,屡决悬案,平反冤狱,获朝廷嘉奖,晋3级。后任杭州知府,修西湖,扩岳坟。三十四年,任浙江巡按御史、总督。时因海盗作乱5岛,倭寇骚扰沿海,宗宪总制七省军务,转战江浙,弭平倭患,以战功获殊荣,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并加少保。四十一年,因被劾为“严党”,入狱后瘐故。隆庆六年(1572)得以昭雪,并录平倭功勋。戎马倥偬中着有《筹海图编》。

胡开文

胡天注(1742—1808),字柱臣,号在丰,绩溪上庄人。清代我国四大制墨名家之一,胡开文墨业的创始人。天注自少从业于休城汪启义墨店,由于办事勤敏,精于店务,乾隆三十年(1765)禀承其店业,重立门面,首创胡开文宝号。后裔继承其遗志,创著名商标“苍室”。开文墨店良工辈出,墨品精良,堪称瑰宝。1915年其创制的“地球墨”荣获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胡开文声名更振,店业扩展至国内外十余省市,以至海外。胡开文墨业也享誉至今。

胡雪岩

胡光墉(1823—1885),幼名顺官,字雪岩,绩溪湖里人,杭州胡庆余堂国药号创始人,为晚清的红顶商人。幼时家贫,后去杭城学商,任过跑街。咸丰十年(1860)得肆主之助,创设并自营阜康钱庄。十一年,因以粮米济清军,得左崇棠赏识。由于辅左有功,授江西侯补道。后鼎力襄助左开办企业,获大量回佣。除经营布匹及阜康钱庄20余处,还兼营米业与丝、茶出口。至1872年其产业资金已达白银2000万两,良田万亩。同治十三年(1862),始创饮誉中外的胡庆余堂国药号于杭城吴山脚下。光绪间,不甘外商对国内丝业贸易的垄断,据力竞争,终由官僚与外商的沆瀣勾结而失利。

胡允源

胡允源(1831—1914),绩溪大坑口人。出身寒门。少时,由父母托人送其去江苏东台茶店习商。后任水客,专事进山采购徽州名茶。咸丰间,以店东酬金及个人积累首创胡源泰茶号于泰兴。不久,又陆续将其茶号发展到泰县、泰州、靖江、上海等地。所营茶叶品种多,质量优,深得三泰地区顾客的青睐。其祖孙四代,历百余年商海沧桑,历尽艰辛,坎坷与劫难,不甘沉沦,力挽商机,先后开设茶庄、茶栈12片。为徽州茶商在“三泰”地区开辟了一方天地。

许家朋

许家朋(1932—1953) 战斗英雄,坎头村人。家境贫寒,11岁就随父母开荒种山,卖柴度日。1951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次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3年7月6日在石岘洞对美军第七师的反击战中,任突击排战士,在接近主峰时,遭暗堡火力堵截,战友一个个倒下,家朋从负伤战友孙球伦手中夺过炸药包,冲向暗堡,两腿负重伤,仍坚持匍匐至美军暗堡,因炸药包受潮爆炸未成,即纵身扑向暗堡射孔,以胸膛堵住机枪火力点,掩护突击排和后续部队冲锋,炸毁暗堡,攻战主峰,歼敌3500余名。家朋壮烈牺牲后,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为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中共志愿军某部委员会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模范共青团员。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汪静之

汪静之,男,生于1902年,原籍绩溪县上庄乡余村。他是“五四”时期全国142位著名作家之一。汪静之早年求学于屯溪茶务学校,1921年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由于深受“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是年下半年,与潘漠华发起成立了有柔石、魏金枝、冯雷峰等参加的,由叶圣陶、朱自清为顾问的“晨光文学社”。1922年3月,与潘漠华、应修人、冯雷峰等组织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团——湖畔诗社。1926年秋在芜湖一所中学执教,10月,经郭沫若介绍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编纂,次年任《革命军报》特刊编辑兼武汉国民政府劳工部《劳工月刊》编辑;1928年至1936年在上海、南京、安庆、汕头、杭州、青岛任中学 文教员及建设大学、安徽大学、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1947年8月任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调北京人民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部任编辑;1955年调中国作协,其后,一直担任湖畔诗社社长。汪静之同志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诗人。他的作品有《蕙的风》、《耶苏的吩咐》、《翠黄及其夫的故事》、《鬻命》、《寂寞的国》、《人肉》、《父与子》、《作家的条件》、《诗歌的原理》、《李杜研究》、《爱国诗选》、《爱国文选》、《诗廿一首》,并民表过大量文章,其中诗集《蕙的风》1922年初版,在全国掀起巨大反响。鲁迅很赏识他的诗作,并对其作品给予较高的评价,曾亲自为他修改作品,多次给他教诲和鼓励。“《蕙的风》的内容对于当时封建礼教具有更大的冲击力,它的出版,无疑是向旧社会道德投下了一颗猛烈无比的炸弹,在我国文艺界引起了一场‘文艺与道德’的论战”。还发表了当时歌颂中国共产党诞生第一首新诗《天亮之前》。为“新的太阳升起”而欢欣鼓舞,尽情讴歌。

绩溪县政府所在的乡镇是

宣城,东临苏浙,地近沪杭,为安徽之东南门户。自公元前109年设郡以来,历代为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多年而不辍,范哗、谢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继来此寓居,众多的人文遗迹,优美的自然风光,使得这座古城不仅赢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赞辞,更因谢朓、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咏,而享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

宣城现辖宣州、郎溪、广德、泾县、绩溪、旌德五县一区,并代管宁国市,面积 12340平方公里,人口275万,其中2000年设立地级宣城市后,县级宁国市由省直辖,委托宣城市代管。凭皖赣、宣杭两铁路,318、205两国道保持着与外界畅通的气象,从古至今以地利之便,交通畅达,商品集散,成为江南通都大邑。

宣城人文胜迹遍布。临风怀古,谢朓楼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四大名楼;“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的敬亭山,自南齐谢朓以采,先后300多位诗人墨客登临此山赋诗作画,留下诗文600多篇,为名符其实的“江南诗山”;现存敬亭山麓的厂教寺双塔,以其对唐塔风格的继承与革新,成为全国仅存,因而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大文学家冯梦龙发现并称为“天下四绝”之一的太极洞,以其中空博大的气象成为溶洞奇观;以三雕艺术、徽墨、徽菜.明清古民居居称誉海内外的绩溪,历代人才辈出,著作《笤溪渔隐丛话》的胡仔,红顶商人、一代巨贾胡雪岩,徽墨传人胡开文,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胡适,“湖畔诗人”汪静之,小品文学家章衣萍,新文化出版家汪孟邹等,使绩溪赢得“邑小士多”的美名;黄山北坡之下的江村,古称金鳌,村中聚秀湖、狮山古庙、江氏宗祠等古迹文气盎然,江淹、江泽涵、江绍原等名流硕儒皆从此村走出;泾县桃花潭不但因夹岸十里皆桃花而得名,更因李白一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而名扬海内外。

宣城地处皖南山区和长江下游平原的结合部,东连天目,南倚黄山,西靠九华,域内襟山带水,风景绝佳。敬亭.柏视、水西、龙须四山峰峦叠翠;青戈江、水阳江两水相依;南漪湖、太平湖、青龙湖三湖星罗棋布;清原峰、板桥、扬子鳄诸自然保护区,不仅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夺人眼目,更以巧自天然的风光独揽胜境。

宣城地灵而人杰。“宣城梅”自宋以来,名人辈出,“宋诗开山祖”梅尧臣,宋名臣梅询,明戏剧家梅鼎祚,名宦梅守德,清黄山画派巨匠梅清,清数学大家梅文鼎,近代学贯中西的梅光迪,使之有“宣城梅花遍地开”一说;“绩溪胡”中,胡仔、胡雪岩、胡开文、胡适,皆声闻天下,青史留名;“泾县吴”自始祖吴文举迁居泾县茂林以采,历代仕子如林,仅近代就有父子书法家吴玉如、吴小如,学者兄弟吴半农、吴组缃,书画家吴作人,此外尚有吴葆萼、吴茂荪、吴则虞等一批学者名流。

宣城物产丰饶。南湖银鱼、水阳河蟹、水东蜜枣、广德毛竹板栗、宁国山核桃,以及以敬亭绿雪、涌溪火青为首的绿茶系列,皆属地方士特名产,而其中尤以宣纸宣笔、旌德三麻、绩溪蚕丝、徽墨、唐代“宣州红线毯”、宋代“宣城诸葛笔”、明代“宣城木瓜”、“宣城雪梨”扬名华夏。如今“水东琥珀枣”、“敬亭绿雪茶”、“郎溪瑞草魁”、“宁国黄花云尖”、“泾县红星宣纸”、“绩溪梅花白厂丝”,在国内外均有一定名气。

区划人口

经过2001-2003年全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以后,全市由17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67镇、103乡、6个办事处)调整为现在的11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其中有61个镇、44个乡、10个街道办事处。2006年4月11日、12日,宁国市所辖天湖镇改设天湖街道办事处,并委托宣州区代为管理,同时撤销汪溪镇设立汪溪街道办事处;28日设立竹峰街道办事处。

宣州区(14镇、5乡、7办事处)

水阳镇、狸桥镇、杨柳镇、孙埠镇、洪村镇、沈村镇、向阳镇、溪口镇、周王镇、古泉镇、水东镇、新田镇、

文昌镇、寒亭镇;黄渡乡、养贤乡、五星乡、朱桥乡、金坝乡;双桥办、鳌峰办、西林办、澄江办、济川办、

飞彩办、敬亭山办。

郎溪县(8镇、4乡)

建平镇、毕桥镇、涛城镇、南丰镇、十字镇、梅渚镇、东夏镇、新发镇;飞里乡、凌笪乡、姚村乡、幸福乡

广德县(6镇、10乡)

桃州镇、邱村镇、誓节镇、新杭镇、流洞镇、柏垫镇;卢村乡、花鼓乡、月湾乡、下寺乡、赵村乡、祠山岗乡

、东亭乡、凤桥乡、杨滩乡、四合乡。

泾县 (11镇、10乡)

泾川镇、茂林镇、榔桥镇、蔡村镇、云岭镇、黄村镇、桃花潭镇、晏公镇、丁家桥镇、章渡镇、琴溪镇;西阳

乡、汀溪乡、苏红乡、中村乡、北贡乡、包合乡、厚岸乡、昌桥乡、童疃乡、孤峰乡

宁国市(8镇、6乡(含民族乡)、6办)

仙霞镇、中溪镇、宁墩镇、梅林镇、港口镇、霞西镇、甲路镇、胡乐镇;青龙乡、方塘乡、

竹峰乡、万家乡、南极乡、云梯畲族乡;西津办、南山办、河沥溪办、竹峰办、汪溪办、天湖办(委托宣州区代管)

绩溪县(7镇、4乡)

华阳镇、金沙镇、杨溪镇、伏岭镇、长安镇、上庄镇、临溪镇;家朋乡、板桥头乡、瀛洲乡、荆洲乡

旌德县(5镇、5乡)

旌阳镇、蔡家桥镇、三溪镇、庙首镇、白地镇、俞村乡、兴隆乡、孙村乡、云乐乡、版书乡

[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较低水平。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96‰,比上年上升1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23‰,上升0.36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3.74‰,上升0.65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73万人,常住人口268万人。

历史沿革

宣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南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结合地带,跨东经 117゜58’~119゜40’、北纬29゜57’~31゜19’。东北至东南与江苏、浙江两省毗邻,为安徽省的东南门户。区域面积1234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8.9%。

宣城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悠久。早在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丹阳郡郡治就设在宛陵(今宣州区)。晋太康二年(281)析丹阳郡置宣城郡。自此,宣城一直作为州、郡一级政区存在。隋初废郡,改南豫州为宣州,不久又改称宣城郡。唐初置宣州,中间一度改称宣城郡,以后复称宣州。南宋乾道二年(1166)宣州改为宁国府,直至清末。民国期间,宣城先后为第九和第六行政督察区。解放后,1949年5月成立宣城专区。1952年1月,宣城专区撤销,辖县并入新成立的芜湖专区(1971年改称芜湖地区)。1980年2月,芜湖地区改名宣城地区。1982年4月,行署机关移驻宣城。2000年6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地区、设立宣城市,2001年二月正式挂牌成立。

宣州春秋时名爰陵,古越族聚落生息于斯。秦初正式置县。西汉改称宛陵,隋初更名为宣城。伺候,虽王朝更迭,名称再未更易。宣州先后为西汉丹阳郡,西晋宣城郡,唐宋宣州,元代宁国路以及明清宁国府所在地。安徽正式建省后,宣州在皖南的地位与皖北重镇合肥并提,号称“南宣北合”。

1987年8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县,设立宣州市。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地区和县级宣州市,设立地级宣城市;宣城市设立宣州区,以原县级宣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宣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叠嶂中路。2000年12月,正式撤市设区。

解放初期,宣城县设7个区和23个乡(镇)。1950年3月,将原7个区改划16个区,设立257个村(街);1952年7月并村划乡,将257个村(街)划并为190个乡和11个镇。1958年10月,实行乡、社合一的管理体制,废区改设14个人民公社;1965年8月增至49个人民公社和6个镇;1969年初将全县55个社镇合并为34个社镇。

1970年初又陆续恢复到49个社镇;1971年1月,将西河、和平、红杨、三元、新丰、赵桥、黄池、花桥等8个公社和西河镇、湾址镇划归芜湖县管辖。

1985年增设华阳乡,辖37个乡镇。

1987年8月,撤销宣城县,设立宣州市,辖37个乡镇和5个街道办事处。

1992年,撤销黄渡、团山、南渔三个乡,辖34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343个村民委员会,46个居民委会。

2000年,宣州区辖5个街道、16个镇、18个乡。总人口822707人,各乡镇人口: 西林街道 41076 澄江街道 30400 鳌峰街道 46451 济川街道 26204 敬亭山街道 5888 向阳镇 22717 古泉镇 27391 寒亭镇 21696 文昌镇 18298 杨柳镇 19718 古溪镇 17304 新田镇 19918 双溪镇 16039 洪林镇 26845 沈村镇 17884 新河镇 16482 水阳镇 23626 水东镇 30566 孙埠镇 36496 周王镇 20619 狸桥镇 15518 夏渡乡 19634 金坝乡 18284 高桥乡 16756 华阳乡 7333 峄山乡 18209 杨林乡 18416 丁店乡 20739 建国乡 15210 棋盘乡 14428 五星乡 22000 朱桥乡 25376 养贤乡 21826 裘公乡 20122 杨泗乡 13369 雁翅乡 26288 卫东乡 15634 南湖乡 16850 咎村乡 11097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0年12月,撤市设区后,增设飞彩街道,全区辖16个镇,18个乡,6个街道办事处,340个村民委员会,57个居民委员会。

2002年元月,实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将34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撤并为19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340个村减少到182个。乡镇区划调整后,全区乡镇平均人口1.8万人调整为2.8万人,平均面积由72平方千米增加到110.8平方千米。水阳镇调整前涉及裘公、杨泗、雁翅、水阳三乡一镇,调整后,水阳镇地域面积由39.55平方千米增至146平方千米。同属于金宝圩的三乡一镇合并为水阳镇。卫东、南湖、昝村三个乡并入狸桥镇。(其它乡镇调整情况资料尚未收集到)五星、朱桥、寒亭、文昌、周王、金坝、古泉、新田、水东等9个乡镇;鳌峰、西林、澄江、济川、敬亭山、飞彩6个街道办事处没有进行撤并;9个没有撤并的乡镇中,除水东外有8个乡镇总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下,7个办事处总面积最多的西林办事处只有28平方千米,最少的飞彩办事处仅有7.92平方千米。

2002年辖7个街道、19个乡镇。

2004年,古溪镇更名为溪口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致远行

    本文地址:http://www.mydack.com/lvyougonglue/759.html

标签: